
“今年收玉米期間,連續下雨,我家玉米籽全部發霉爛了,你們這里多好,還有專門烘干的機器。”14日下午,如東縣大豫鎮棉場社區吳勇兵家庭農場(上圖)烘干玉米籽接近尾聲,附近長沙、掘港等地不少農民前來參觀。曹埠鎮農民趙亞楠一邊觀看,一邊羨慕地對棉場社區的老朋友倪德華說。
“這就是我家13號一邊下雨一邊機收的玉米籽,從田里運過來時含水率達到40%,今天一早,我過來一看已經干了,牙齒一咬嘣嘣響。”倪德華說。今年,倪德華在兩熟西蘭花菜中間套種了30多畝玉米,一過磅剛好25噸。“烘干費很低,每斤才收一角四分錢,比人工曬劃得來。”趙亞楠算了一筆賬,與前來參觀的農民議論開來。
中心共有6臺烘干機,由如東縣勇兵家庭農場主吳勇兵投資建設。“我家種1007畝地,今年種了860畝玉米,前年購買了兩臺烘干機,自己家里用用,不少農戶希望我為他們提供烘干服務,今年,我投資80萬元,添置4臺烘干機,為種植戶提供保本式服務。想不到,今年派上了大用場。”從8月15日起,玉米陸續收獲,吳勇兵家庭農場的收割機開進玉米地,一天收160畝,含水率在28%到40%的潮玉米籽,被拖拉機運到吳勇兵的烘干中心,倒入風選箱,第一道工序就將一兩寸長的雜質篩選出來,由輸送帶源源不斷地送入20多米高的料箱。“燒的柴油,潮的玉米籽進去是14噸,烘干一箱含水率40%的需要25個小時,干的出來只有12噸了。”望著潮濕的玉米籽,出來時含水率不到13%,農民胡郁山說:“它真是我們農民告別望天收的好幫手。”
“我之所以敢于投資,建成全縣第一個烘干中心,是政府的扶持政策讓我吃了定心丸。”吳勇兵說,市農委、縣農機局幫助他的糧食烘干中心立了項,上馬一臺烘干機,國家補貼2萬元,市里補貼3萬元,縣里還有補助。
“今年,我們社區農民種了4000畝玉米,收割期間正逢連續陰雨,全靠烘干中心幫了大忙,2600噸玉米籽才沒有爛掉。”棉場社區黨支部書記徐永軍告訴記者:“我們鼓勵農場主建設烘干中心,開展惠民服務,使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最后一環得以完善,惠及更多的農民。”
“糧食烘干中心是個惠民項目,今年全縣已經建成10個,明年在此基礎上翻一番。”如東縣農機局局長張玉華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