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絕大多數城鎮居民家中的臨時存糧,已經從原來的50~100公斤銳減到現在的5~10公斤;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家中的臨時存糧,已經從原來的人均400公斤銳減到現在的200公斤左右。
儲糧和儲好糧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了國有糧庫的肩上。今年全國兩會前夕,記者為此進行專題采訪調研,對江蘇科學推進國有糧庫升級改造,構筑糧食安全的現代倉儲防線等新舉措、新實踐,有了許多新的認知和感受。
科學布局:便民售糧高效運轉
“糧食倉儲建設,事關農民收獲的糧食能否顆粒歸倉、安全儲存,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江蘇省糧食局局長陳杰介紹說,近年來江蘇省糧食倉儲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目前倉容總量達500億斤,列全國第四,全省無露天存放糧食現象。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糧食生產的變化,糧食倉儲庫點‘少、小、差、散’布局不合理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庫點優化布局和升級改造,也越來越迫切地擺到了我們面前,省委、省政府給予高度重視。”陳杰說。
江蘇為此按照數量減少、規模擴大、便民售糧、運轉高效的建設思路,科學制定糧食倉儲庫點規劃:根據各地糧食購銷、人口數量、鄉鎮撤并等實際,對全省倉儲物流體系進行規劃調整,按照糧食主產區每個鄉鎮設1個庫點、糧食主銷區10~20公里為半徑設1個庫點的原則,重新優化全省糧庫布局及規模。
在“嚴格布點原則,嚴格建設標準,嚴格審批確認”的原則前提下,最終確定將全省國有糧庫數量由1728個精簡到855個,形成了物流中心、中心庫和收儲庫三級倉儲體系,為糧庫的優化布局和便民售糧、高效運轉創造了條件。
2013年江蘇地方國有糧食企業購銷總量達3850萬噸,總量和地方儲備規模均居全國第二。但現有倉容中,1998年以前的老舊倉庫占國企總倉容的65%,其中倉齡30年以上需大修或報廢拆除的老庫有475萬噸,占國企總倉容的30%多。
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工作刻不容緩。去年以來,江蘇積極爭取“中央補助地方糧食倉庫維修資金”,成為全國4個重點支持省份之一;省級財政按照3∶1配套資金6.8億元,全省共涉及638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涉及倉房2309棟、倉容618萬噸,總投資達15億元。陳杰介紹,江蘇將按照“三改造,三提升”要求,即“改造倉房、改造設施、改造環境,提升收儲機械化水平、提升儲糧科學化水平、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啟動危倉老庫的維護改造。”
南京市借助中央和省財政扶持新一輪老舊糧庫改造契機,各縣區通過資產整合,土地拍賣等方式彌補建設資金缺口,加快改造40多座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糧庫,今年就要投入3億元,新建9座大糧庫,增加倉容約25萬噸。
水稻單產全省“十一連冠”的常州市,國有及國有控股倉儲企業,存在基層收納庫破舊老化、布局不盡合理、倉儲基礎設施和儲糧****技術落后等問題。今年預計總投入近5000萬元,完成19家糧食倉儲設施庫點的維修改造、提升工作。
在常州市城北國家及地方糧食儲備庫屋頂上,100千瓦光伏并網電站已成功并網發電,460塊多晶硅組件,將陽光轉換為清潔能源,供給糧庫各樣設施設備的用電和運行。這是江蘇糧庫進行“三改造”的同時,實施“三提升”的一個縮影。
更多糧食輸送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rldfitne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