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適于正常生產作業的環境條件;
(3)保證品質前 提下的合理降水幅度;
(4)烘干質量(破碎、烘傷和焦糊)的限定指標;
(5)烘干機自動 控制方式和水平;
(6)設備的可靠性(故障率、安全性能);
(7)設備的單位造價、作業 成本和熱耗指標;
(8)空氣污染(煙氣排放)、粉塵與噪音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等。對現有 的糧食烘干技術標準完善和修訂,一方面,可對糧食烘干機的生產廠家進行規范設計和制造 ,另一方面,可對各家的糧食烘干設備進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在此基礎上,可對符合技術 標準的生產廠家發放生產許可證,從而加強對糧食烘干機市場的管理,杜絕“無序競爭”、 “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2 2 加快對糧食烘干自動控制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切實提高糧食烘干機的控制水平 由于糧食干燥過程中可變參數較多,我們既要保證糧食的烘干質量,同時又要簡化自動控制 系統,因此,糧食烘干自動控制系統的研究和開發難度較大。我們應抓住其中的主要參數, 如糧食進出水分含量、出入口溫度等,可首先在現有糧食烘干機自動控制方式的基礎上,努 力提高關鍵裝置(如在線濕度傳感器、排糧口調速裝置等)的質量和性能,開發符合我國國 情的糧食烘干自動控制系統。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借鑒國外先進的糧食烘干自動控制技術, 如國際上較為流行的自控方式是通過測量干燥廢汽流量和溫濕度進而調整進入干燥機的熱量 ,以實現對糧食干燥的自動控制。通過合理的消化吸收和引進,實現對國內糧食烘干機的 糧食進出水分和溫度及流量、干燥介質溫度和流量等進行多方位控制,研制開發出高性能 、智能化的糧食烘干自動控制。
2 3 根據糧食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合理確定糧食烘干技術參數,確保糧食烘后質量 在烘干前應嚴格按不同的品種、等級、籽粒大小、水分含量等差別進行分類保管,杜絕“混 收混存”現象,在烘干時應全面了解需烘干糧食的實際情況,并根椐烘后糧食的市場需求, 客觀合理的研究確定干燥介質溫度、流量、停留時間、緩蘇時間、冷卻后風量和時間等糧食 烘干技術參數,以確保糧食烘后品質。如干燥實驗證明,一般出機糧溫50℃以下,對玉米色 澤、味道影響不大;出機糧溫在50~60℃時,玉米色澤變淡,原有香味大為減少;60℃以上 ,玉米發灰,失去原有甜味。為了避免高溫對玉米品質的影響,重要的是要考慮糧食在烘 干過程中籽粒所受的溫度(即糧溫)。要根據烘后糧食的用途,合理選擇干燥介質溫度,如 對于磨粉和食品工業所用的玉米,在進行干燥時不能使糧溫超過45~54℃,最高不超過60℃ ;對于淀粉工業用玉米,糧溫允許為45℃;而對種子糧,糧溫不能超過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