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烘干已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50年代由糧食部引進了原蘇聯(lián)庫茲巴斯干操機,但該機型處理量較小.大部分高水分糧食仍靠人工晾曬和翻倒解決。其后仿照庫茲巴斯供干機原理〔工藝),在城市建造了一些烘干塔,處理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建造烘干塔投資大,動力和燃料消耗多,未能普遍推開;60年代開始進行了圓筒烘干機的試驗、制造和應用工作。70年代面向農(nóng)村開始進行了圓筒烘干機的試制、培訓和推廣工作,80年代集中搞了流化烘干機和圓筒供干機的標準化定型工作。盡管烘干技術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國烘干技術與外國差距仍很大。進一步完善干燥條件,尋找新的糧食干燥方法,強化糧食干燥過程,保證烘后糧食品質(zhì),降低糧食烘干機能耗和烘干費用仍是研制、設計糧食供干機的長期任務。
一、糧食烘干機的研制和發(fā)展方向
1.糧食烘干機的生產(chǎn)能力要大 目前權國設計制造糧食供干機生產(chǎn)能力均不大于I5噸/小時。今后需研制處理每小時20-30噸以上的糧食供干機。
2.要設計一次將高水分糧食的水分降低到安全標準,要求降水幅度一
次達10%以上,為此有兩條途徑可供選擇:組合多個糧食烘干機串連使用,但需基本建設投資大;設計高效能糧食循環(huán)烘干機。 3.糧食干操過程機械化或半自動化的糧食供干機。 4.高溫快速干燥處理大批量高水分糧。
5.研究無污染燃燒煤為干燥介質(zhì)的烘干機是主要方向,這需研制蒸氣間接加熱糧食的蒸氣烘干機或使用空氣換熱器的糧食烘干機,或研制新型爐灶的烘干機。
6.農(nóng)村糧食供干機將是多型、多功能、小巧、靈活、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并能保證糧食供后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