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畝產600公斤的水稻,要按照種植面積的2-3%配套曬場,然而一臺10噸干燥機的干燥能力相當于10畝左右的曬場。稻谷得到及時干燥,水分受到嚴格控制,可以有效改善稻米品質,提高水稻生產附加值,“濕谷和干谷每斤之間的價格差異最少也在5分錢,最多能有3毛錢。”
其實,機械烘干的優勢早已被我省農戶熟知。1991年洪災后,河南省第一個烘干廠在周口建成,最初周邊不少農戶都搶著去那烘干糧食。然而,除了要支付烘干費以外,他們還要支付往返烘干中心的運費、人工費,烘干前后糧食的收集、分裝、稱重也將增加不少時間和人工成本,最終農戶還是愿意選擇收完即賣。
目前我省已有65個縣區購進了烘干設備,但多數應用在糧食收儲企業和農墾系統,主要目的是滿足內部烘干糧種所需,不對外提供糧食烘干機服務。”由于購買和運行成本高,對場地和配套要求多,技術要求細,設備利用率較低,烘干機并不適宜一家一戶或者幾家幾戶購買,“但大戶或合作社購機,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而,目前我省種糧大戶和大型合作社的烘干設備保有量并不樂觀。除了經濟因素,究竟還有什么制約了其推廣?“雖然我國的糧食烘干機保有量每年增長50%,但糧食烘干機企業也成倍增長,其中不乏粗制濫造的產品。個別只租一間1000平米廠房、投入一百萬元的企業,生產出的產品很難保證質量,“這些魚龍混雜的企業,把質量不過關的設備輸入市場后,讓不少農民對糧食烘干機失去信心。”打開市場的關鍵在于規范市場,如果能由相關部門出面,成立專業協會并制定標準,烘干機械在我省的推廣必然能“提速”。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rldfitne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