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雜交水稻年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的品種數由2004年最高的59個下降至2012年的29個;主要推廣品種中單個品種年均推廣面積由1993年的213.3萬畝,大幅降至2012年的37.4萬畝,降幅高達82.5%。
專家們認為,隨著農業技術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雜交水稻現有品種無法與現代農業耕作方式相匹配,其成本急劇上升,效益優勢正在慢慢被抵消。
好品種做不大
近年來,雜交水稻推廣面積“TOP 10”的榜單,呈現出“品種多、面積少、更新快”的局面。這與玉米品種每年僅1~2個新品種入圍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農業專家的關注。
“面積第一的品種每年都在變。”有專家向記者透露,近幾年,推廣面積前十的品種中,僅“兩優培九”與“岡優725”持續時間在5年以上。
“品種同質化比較厲害,種植面積被擠占,好品種的種植面積不斷下降。”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說。
好品種做不大,成為雜交水稻繼續大面積推廣的直接障礙。
今年3月份,根據超級稻品種退出規定,農業部決定取消推廣面積達不到要求的“協優9308”“武粳15”“龍稻5號”“新豐優22 ”“培兩優3076”“準兩優1141”等8個超級稻品種資格。而記者發現,其中,“協優9308”“武粳15” “新豐優22”等均為原先具有種植優勢的雜交稻品種。
對此,朱英國表示,除了一些品種既有的缺陷外,種植面積達不到要求是其退出的重要原因。“品種的研發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由于種植面積達不到要求被退出,很可惜。”
效益優勢不明顯
雜交育種技術經歷了由三系雜交稻、兩系雜交稻到超級雜交稻的發展歷程,對糧食的增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專家們看來,隨著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雜交水稻增產的優勢正在慢慢被抵消,高居不下的成本已成為影響雜交水稻推廣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手插秧的傳統耕作模式下,1畝地只需要1斤種子,而機插秧1畝地則需要接近3斤種子。以三級雜交稻晚稻為例,1公斤種子價格為60~70元。陳立云指出,盡管這種雜交水稻每畝比常規稻多收100斤,但是在機插秧等大耕作的模式下,再考慮碾米品質、外觀、食味等方面,雜交水稻已不具有效益優勢。
此外,適宜現代化耕作制度的品種匱乏也是制約雜交水稻發展的一大因素。
“農民搞直播以及機插秧,要求品種的生育期要比現在短得多。”陳立云說,而現有的品種培育和審定環節尚未發生本質的改變。
耕作技術的發展與既有認知的不符,制約著雜交水稻的發展。有專家向記者無奈地表示,很難想象,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先進大農業模式的推進,會對雜交水稻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多管齊下推生產
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西明看來,我國雜交水稻在下游的市場化運作方面缺乏更大的作為,與國內制種技術水平密切相關。
他認為,雜交水稻制種技術要與現代的耕作栽培技術相配套,改變雜交種生產規模小、以人工輔助授粉為主、種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建立優質安全高效的種子生產技術體系,實行雜交種子生產技術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機械化。
在朱英國看來,推廣雜交水稻對于糧食增產和糧食安全依舊重要。他指出,科學研究必須要跟上新的生產形勢,要在米質以及抗性方面下功夫,培養出更多高產、優質、高效、適合新耕作制度的新品種。
對此,陳立云也持相同意見。“新品種的培育和審定需要衡量很多性狀,包括米質、增產以及耕作制度等多方面。”他表示,應該在考慮現狀的前提下,對這些指標重新進行主次排列,改變既有的增產至上的理念。
也有專家指出,要把現在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與當前的現代化的生產需求緊密結合。相關科研項目的設定,也應該有新的思路,這樣雜交水稻才能煥發青春。
此外,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的市場管理能力,完善種子營銷渠道,也勢在必行。
陳立云說,水稻種子經營利潤倒掛現象嚴重,即渠道占大頭,種子科研、生產者占小頭。“如果簡化這個環節,成本會大大縮減。”他說。
更多糧食鋼板倉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rldfitne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