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儲糧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五、六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采用了地下挖窖儲糧的方法。由于當時還沒有較發達的文化和技術,儲糧較為簡單,規模也較小。倉型是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王禎《農書》記載:“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斗,大至數百斗。先令柴束,燒投其土焦燥,然后周以糠,隱粟于內。”到了唐宋時期,地上儲糧有了進展。為了解古代地下儲糧的倉窖結構和情況。1971年對洛陽含嘉倉進行了發掘。這種倉規模巨大,分布密集,建造美觀,排列整齊,大小地下窖幾百座。窖口直徑大者18.5米, |
小者8米,窖深6---10米。曾在現場挖掘出盛滿變質發黑而完整的谷子。含嘉倉的發掘,說明我國地下儲糧已有新的發展。我國西北地區廣大勞動人民,也早已利用窯窖儲糧。計有石箍窯、磚箍窯、土箍窯等形式。
國外地下儲糧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埃及、敘利亞、日本都曾有地下儲糧。地中海的馬他島,在1657--1660年就有地下鑿石灰巖儲藏窖。美洲印第安人也有在住宅附近挖窖和堆土儲藏玉米。在埃及少雨地區迄今仍有挖窖儲藏糧食。印度在1934年采用混泥土造的克哈梯窖儲藏糧食。19世紀法國對地下儲糧進行試驗,建造了一些金屬板里的水泥地下窖儲藏糧食和飼料,大都安全,一部分窖由于密封不完善,濕氣進入窖內,使儲糧水分上升,導致品質劣變。近代地下儲糧亦有發展。南美洲的阿根廷、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非洲的坦桑尼亞、肯尼亞、阿爾及利亞、蘇丹以及塞浦路斯等均有建造。阿根廷建造的隔絕空氣和水氣的水泥窖,倉容量為50萬千克,窖長30---46米、寬6---12米,深3---6米。壁上有階梯以便糧食進出。當裝滿糧食后,上面有瀝青密封。加以改良的窖頂,為密閉防水,用隔入金屬網的三層油毛氈作頂蓋。1949年阿根廷就建造了1540個,地下儲糧17億斤,在巴拉圭、委內瑞拉和烏拉圭廣泛普及。
80年代以來,我國地下糧倉的設計、建造技術及機械化配套均有了很大發展。我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的山區丘陵地帶都興建了一批地下糧倉。其中以河南、陜西、山東、內蒙、河北等地較多。
地下糧倉的建造不需鋼材、木料,是糧倉建筑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已經興建的地下糧倉倉型計有平式倉、立筒倉、喇叭倉、雙曲拱倉等。這種倉型占地少、用料省、造價低廉、經久耐用;基本上解決了倉壁、倉底的防水、防潮。不再受到外界大氣溫、濕度的影響。低溫密閉,糧情穩定,不論原糧(小麥、大麥、玉米)、成品糧(大米、面粉)、油料、油品都能長期安全儲藏。地下儲糧已隨著國民經濟發展而顯得尤為重要,并已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