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行走在山東濟寧兗州新兗鎮的田間、村間公路,這里儼然成了糧食曬場,來往的車輛只能減速慢行、小心翼翼。部分村民說,他們也不想占據馬路,但是現在沒有“場”(晾曬場)了,家里面積又小,只能在馬路上晾曬。
在山東、安徽等地,記者發現“馬路曬糧”比比皆是,一些鄉鎮公路的部分路段近一半路面被晾曬的小麥“占領”,有的村鎮道路甚至只有三分之一的路面可以行走。
山東夏津縣豐順裕果蔬合作社經營1400畝耕地,小麥面積1200畝。記者近期在這家合作社看到,由于前日下過一場雨,堆在院子里的已經收獲的小麥部分被雨水淋濕,正在攤開晾曬。合作社理事長別玉華說:“倉儲和晾曬設施還是短缺,只能堆在院子里,下雨只能弄點塑料布蓋蓋。現在院子占地5畝,放了十幾臺機械,再放點農資啥的,基本剩不下多少。”
“今年糧食收成不錯,小麥畝產1000多斤。”安徽宿州市志誠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王民主種了900多畝小麥生產良種。剛將90多萬斤小麥銷售給種子公司,他就開始擔心秋季玉米收成晾曬問題。
他說,由于缺乏曬場,烘干設備又買不起,他所有糧食的晾曬主要是運輸到城外郊區的空地上自然曬干,但秋季天氣多變,溫度低濕度高,玉米干燥過程很慢,一般需要一周時間,去年他收了60多萬斤玉米,足足曬了一個禮拜,花費人工、運輸費用共3萬多元。今年玉米長勢不好,再讓我掏這么多晾曬成本就困難了。
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安徽省界首市家庭農場主劉大衛,他經營2000畝的良種繁育。在劉大衛看來,由于缺少晾曬場地,每年夏收夏種只能讓合作的種子公司直接到田間地頭收購。一旦現場收購跟不上,就只能延長收割時間。“收回去沒地方倉儲晾曬,這時候如果碰上場雨就慘了,麥穗容易發芽霉變,那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安徽省天長市農委農經站站長房華玄介紹說,農戶對于晾曬場地與烘干設備缺乏的問題反映很多,由于烘干設備投入過大,地方政府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補貼政策,但烘干設備屬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從種植規模上看,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的大戶需求比較大,從種植品種上,玉米和水稻對于烘干設備的需求更迫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張云華說,目前包含晾曬場地在內的設施農用地審批涉及農業、國土多個部門,部門之間分工合作不明確,沒有形成聯動機制,嚴重影響設施農用地審批工作。
安徽省界首市市委書記劉玉建說,從全國農村情況來看,糧食存儲方面的浪費很大。許多地方的倉庫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糧倉,年久失修,管理方式也落后,糧食在倉儲、運輸環節損耗很大,亟須糧食主管部門重視。
多地受訪對象建議國家根據生產布局規劃,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烘干場所,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兼顧晾曬糧食等農業發展需求,拓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領域,順暢產銷對接,緊密聯系收儲企業,保障糧食晾曬收儲安全。
山東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同理建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對烘干機購置實行財政補貼,并給予一定獎勵;探索建立糧食烘干社會化服務組織,對采用烘干機械烘干的糧食采取優價收購等鼓勵措施;凡是不在公路上曬糧的農戶足額領取農業補助,違反者不享受補助,引導農民采用機械化干燥,提高糧食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