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優質稻米基地建設十分必要。一是搞好基地建設,原料質量有保障。當前各地普遍存在農民混種,而糧食部門混收的現象,這種稻谷質量無法保證,這也是加工企業產品質量不高和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建立原料基地,可以根據產品市場對質量的要求,選擇需要的優質品種在基地上種植,并實施標準化的生產管理和產后技術,分別收獲貯存,就可獲得高質量的優質稻谷原料,為加工優質米產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搞好基地建設,農民賣糧不再難。搞好基地建設,根據企業的合同要求種植一定的品種,實施統一的技術操作規程,最后,供給企業合格的稻谷產品,而企業可做到優質優價收購稻谷。農民和企業各得其所,企業得到高質量的稻谷原料,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三是搞好基地建設,品種結構調整更自然。品種結構調整的目的在于發展優質品種,淘汰不適銷品種。也可以減少 “壓庫”。由于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最了解市場的行情,知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使稻米加工企業與水稻生產基地掛鉤,建成企業自己的基地,稻作品種結構的調整就可以自然、廣泛、持續不斷地進行。
搞好優質稻米基地建設是發展優質米產業的基礎,作為農業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狠抓培訓,提高稻米生產的科技含量。抓好對基地農戶特別是規模種植大戶的技術培訓,讓其理解和懂得各生產環節的操作技術。要充分利用農業培訓項目開展優質稻栽培技術的系統培訓。要讓農民懂得并掌握優質稻的生理特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育秧、規范栽種、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貯藏和怎樣按產品的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等知識。必須依靠成人技校開展對基地群眾循序漸進的系統培訓,使群眾在提高科技素質的情況下,自覺按優質米質量的標準規程進行有組織的生產,從而提高優質米的品質。其次,是根據優質稻各生產階段的特點和管理要求,深入田間地頭,以實際操作為主,著力解決階段性生產中的主要問題;第三,要印發相關優質米生產的技術資料。主要是解決有些群眾沒有時間參加培訓的問題,通過資料進行自學。通過采取上述全方位的培訓,解決技術措施能否落實到田的基礎問題。
二是整合資金,形成合力改善基礎設施。要繼續加大對優質米基地基礎設施的投入,進一步改善基地生產條件,一是要積極立項,爭取上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這方面要整體規劃、集中立項申報、分步實施,要以壩子為基礎,合理規劃道路、溝網以及田間綠化建設,做到道路和溝網相結合、道路和田間綠化相結合;二是政府要進一步增加對基地基礎設施的投入,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三是廣泛宣傳發動,鼓勵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建設。通過各級增加投入和廣大群眾的參與,逐步完善生產基地農田道路和田間排灌溝渠建設,改善基地生產條件,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制定標準,形成無公害生產規程。要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組織縣內產、加、銷等環節的技術人員,盡快制訂出適宜我市地理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標準體系,用以指導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也使生產和加工等環節有章可循,按標準組織生產,而不至于盲目行事,從而推動生產和加工逐步走向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軌道。同時,要加強質量安全標準的全程管理和優質米質量的檢驗檢測建設,就是要組織相關人員根據標準體系的各項指標,全程監督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節,確保生產基地按標準生產,提高優質米質量。基地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品質為中心,積極推廣應用國標優質稻優良品種,按照農業部的部頒標準進行無公害水稻生產。配套推廣新技術,如免耕拋秧、稻田養魚、稻田養鴨、振頻式誘蟲燈的應用、生物有機肥施用等生態技術,降低氮肥施用量,推廣使用生物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四是強化種質產業,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良種的更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全國優質稻發展的新動態以及市場的需要,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道路,努力研究與開發,技術上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緊緊依靠上級科研單位和院校,開展有效的合作,以解決育種工作中存在的技術難題,縮短育種周期。在這方面:一是要選對用準優質水稻品種;二是要抓好優質特色品種的提純工作;三是要加大對現有當家品種的良種繁育力度,確保基地用種。
五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強帶動能力。龍頭企業在產業的開發中作用非常大,是連接基地和市場的紐帶,因此,要采取多措并舉的方法,加強對龍頭企業扶持。一是要制定優惠的政策給予扶持。要在企業的用地、稅收、電價等方面給予特殊的優惠,同時,還要制定必要的優惠條件以幫助企業疏通各方面的關系,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優越的環境;二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使企業強壯起來。在這方面要積極幫助企業申報省州重點龍頭企業,爭取上級的項目扶持;其次是市縣兩級財政要拿出一定的資金扶持企業或對企業進行部分貸款貼息;再次是積極協調銀行,給予企業以貸款扶持。這樣就可以使企業有資金投向基地建設和生產設備的購置以及其它設備的技改,從而提高企業效益;三是要加強對企業的人才扶持。要不拘一格挑選善經營、懂管理的人才到企業,幫助企業建設一支闖市場、能管理的隊伍,讓企業在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方面闖出一片新天地;四是要引入競爭機制,外引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參與開發,形成競爭的活力。要本著“引外龍、扶強龍、興小龍、育新龍”的原則,多途徑引進、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對產業的拉動能力。
六是加強宣傳,形成良好氛圍。為更好地做強、做大優質稻米產業,必須對水稻基地和水稻產業作更深層的探討和研究,一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對優質米產業的開發進行準確定位。這是我們確立開發目標的問題,所有的措施和手段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服務的,定位目標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產業開發定位上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才能夠適應目前全國優質米大戰的挑戰,優質米產品的生產要定位在“人特我奇”、市場的定位要定在占領全國市場,最終走向亞洲的目標,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二是要進行優質米生產、加工的研究。在緊緊依托地方特色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對怎樣組織基地生產、提高優質米科技含量、提高品質,根據市場的需要,怎樣組織產品加工、提高精米率、提高效益等等問題,要進行廣泛的調查,做好更深的研究;三是加強品牌營銷戰略的研究。首先要做好產品品牌的開發,根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結合消費市場的特點,不斷研究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優質米系列品牌;其次是加強對市場的研究,做好產業開發的基礎工作。在這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平臺建設,建立有效的市場營銷及調研網絡,隨時掌握市場動態,以便及時調整產品營銷的對策;再次是要加強對市場營銷的具體研究。我市優質米品牌難以打出去,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不過硬,在一定程度上優質米質量的高低是確保品牌的根基,營銷拓市的措施才是品牌打出去的關鍵,因此,要克服“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堅持走出去的戰略,在營銷隊伍和營銷環節上認真研究,使優質米品牌盡快走遍全國,沖向亞洲。同時,在抓好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要做好廣泛的宣傳工作,在這方面首先要提高電視廣告的宣傳檔次,要舍得花錢上高層次的電視臺進行宣傳推介;其次是在政府網站上要加強對優質稻米基地建設和產業開發的宣傳;再次是充分利用戶外廣告牌以及與地方旅游業相結合,印發優質米產業開發宣傳彩頁,加強宣傳。通過采取全方位的宣傳推介,為優質米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其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