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不足需矛盾顯現
小麥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全國有四成的人以面食為主。盡管我國小麥連年增產,但已連續3年呈凈進口態勢,小麥價格上漲壓力大。
近日一組數據引人關注:2011年我國小麥進口25.2億斤,2012年為74億斤,2013年為105.1億斤,今年前8月進口54.6億斤、同比增長27.7%。盡管小麥進口量占國內產量的比例依然很小,但產需不足的矛盾已開始顯現。
小麥豐收與進口增加“碰頭”,對國內小麥價格穩定形成壓力。數據顯示,2014——2015年度全球小麥較大幅度增產,供需關系寬松,國際小麥庫存預期將上升約100萬噸,庫存繼續高企,國際麥價低位運行。去年11月以來,小麥國內市場價格連續9個月高于進口到岸稅后價格。今年9月,美國墨西哥灣硬紅冬麥到岸稅后價約每斤1.35元,比國內優質麥銷區價低0.12元。
事實上,大規模從國際市場進口小麥并不可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介紹,目前,國際市場小麥貿易量2500億斤左右,這相當于我國的小麥產量。小麥的出口國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阿根廷、俄羅斯。現實是,這6個國家和地區的小麥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85%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小麥消費的三分之二要依靠進口。專家預計,到2020年我國小麥消費量將增加100多億斤。按照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立足國內是小麥生產的首要出發點。
除了國內外價格倒掛之外,國內小麥最低收購價不變釋放了不同以往的信號。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比較效益、國際市場價格和糧食產業發展等因素,明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自2007年開始,小麥最低收購價從每斤0.72元一路上漲到2014年的每斤1.18元。小麥價格單邊上漲幾乎成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共識。業內認為,在連年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的時候,明年價格維持不變,這說明靠提高價格來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并不是唯一選擇。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由于市場價格偏高,很多小麥產區并沒有連年啟動最低價小麥收購預案,2013年絕大部分主產區收購量大幅下降,政策對小麥價格影響開始弱化。
資源和效益約束加大
小麥是三大谷物中唯一實現“十一連增”的作物,面積穩定是小麥穩產增產的關鍵因素。當前,種植效益和水資源約束影響著小麥面積的穩定。
小麥種植面積能不能穩定,農民愿不愿意增加投入,主要看經濟效益。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趙廣才說,在三大谷物中,小麥的種植效益是最低的。近幾年,小麥每畝純收益100多元,比玉米低100元左右,比水稻低接近200元。盡管國家最低收購價每年有所提高,但總體上價格上漲仍低于成本上漲。
山東省威海市物價部門的調查顯示,目前小麥收購價格已經超過玉米,但由于玉米畝產水平明顯高于小麥,小麥收益水平仍低于玉米。與大棚蔬菜每畝上萬元的收入相比,小麥的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更為突出。
記者采訪中,不少農民說:“種麥子忙活大半年,一畝才掙一二百元錢,還不如打兩天工掙得多,如果不是機播機收的話,我們就不想種了。”按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公斤2.24元、小麥平均畝產343.6公斤計算,1畝小麥毛收入770元,僅為2012年全國農民工月均工資的三分之一,而純收益只有150元。“種一季糧不如打一月工”并不夸張。
水資源約束也對小麥面積產生影響。“小麥一季需澆水4至5次,耗水250至300立方米。”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栽培學家于振文說,小麥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較少的季節,需澆水補墑滿足生長需要。河南8000萬畝小麥中有1800萬畝無水澆條件的旱地小麥,山東5400萬畝小麥有1300萬畝旱地小麥,安徽淮北2000多萬畝小麥沒有良好的灌溉條件。黃淮北部和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除引黃灌溉以外,其他地區多靠抽取地下水澆麥,尤其是華北地區井越打越深,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因超采形成了地下漏斗區。
華北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適當退出一部分小麥,成為黃淮地區小麥面積穩定的不利因素。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說,全省小麥灌溉用水大約需要70億立方米,占農業用水量的一半。近10年來,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37米,干旱缺水成為河北省小麥市場的最大障礙因素。根據國家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要求,今年秋季河北在超采區實行季節性休耕,計劃壓減冬小麥85萬畝。
不過,同樣也存在有利條件。部分地區調減棉花種植,為擴種小麥增加了空間。據農情調度,河北棉花春播面積723萬畝,同比下降16.4%;江蘇棉花面積比去年下降約20%。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鎮農民河延增去年種了11畝棉花,今年聽說國家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他只種了6畝:“明年可能一點兒都不種棉花了,考慮改種小麥。”
增產先穩優勢區域
穩定小麥生產,必須突出優勢區域。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新技術推廣,提高小麥單產是可能的。
“北方冬麥區指黃淮海的冀魯豫蘇皖5省,百姓餐桌上每4個饅頭中有3個是這5省產的。”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穩定小麥生產,必須突出優勢區域。從全國來看,重點是抓好黃淮海5省。5省小麥產量占全國的76%。近10年,全國小麥增產709億斤,這5省貢獻達九成。
近年來,黃淮海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較大,為促進糧食的穩定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河南春夏降雨偏少,小麥能夠大幅度增產,重要的原因是水澆地面積較大,有氣象干旱但未形成大范圍的農業干旱。于振文說,如果黃淮海麥區的麥田都有灌溉條件并發展節水灌溉,單產就會穩步提高。據測算,在現有的灌溉量下,利用節水品種、提高土壤肥力、節水栽培等綜合節水生產體系,近期單產可提高10%,遠期可提高20%。在《小麥優勢區域布局規劃》中,無論是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還是高產更高產的區域,均涉及黃淮海麥區。
據專家測算,小麥單產繼續提高還有較大的空間。黃淮海地區小麥理論產量可達到800公斤以上。目前,這一區域平均畝產在400公斤左右,還不到理論產量的一半。同一生態區內省際間的單產差異也很大,山東、河南小麥畝產超過400公斤,比安徽高40公斤。從現在創高產的實踐看,一些地方萬畝示范片畝產達到700多公斤,比全國平均單產337公斤高一倍多。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新技術推廣,提高小麥單產是可能的。
如何把小麥單產的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曾衍德表示,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結合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優先改造北緯33度低產區,重點改良蘇北、淮北、豫南的砂姜黑土,新建一批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提高小麥保灌面積比例。還要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特別要增加有機質含量,做到“藏糧于地”。
曾衍德強調,單產提高的關鍵要靠科技進步。一要推進種業創新。小麥是常規品種,一些種子企業不太重視品種的研發創新。同時,一些地方的農民習慣于自留種,造成品種退化。今后要加快選育一批耐寒、耐旱、抗病、抗熱害的新品種。二要推進技術集成創新。要結合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集成一批區域性、標準化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特別要集成組裝品種節水、農藝節水、設施節水的技術模式,做到“藏糧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