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使其獲批低關稅進口配額,目前這些配額由部分中國國企與私企擁有。
由于中國的糧價處于全世界最高,對于那些擁有一定社會關系的企業,這些進口配額便成為了他們的搖錢樹。
中國發改委農經部副司長方言向路透社透露,本月中國將改變其進口配額制度。
“現有制度下,一些企業賄賂政府官員以獲取配額,導致面粉廠以及其他下游企業被排除在進口配額之外。”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分析師馬文芳表示。
受進口配額制度修改的影響,政府推遲了2015年糧食與棉花進口配額分配的時間,以往政府會與每年九月底公布配額。
中國加入WTO時規定,每一年小麥的進口配額上限為960萬噸,玉米味720萬噸,稻谷為530萬噸,棉花為8萬9千噸。國有企業目前獲得大部分進口配額補貼,其余部分則由部分私企獲得。
在WTO的框架下,進口配額的關稅可低至1%,而為了保護國內農民的收益,政府將最低關稅提高,并高于1%。對于未獲得進口配額的企業,在購買進口糧食時將付高昂的關稅,例如一些企業在購買進口小麥時,需要支付高達180%的關稅。
中國與國際糧價的價差也導致交易進口配額的黑市出現。中國的棉花價格比國際棉花價格高出40%,一些企業在黑市中以4000元每噸的價格出售其棉花進口配額,據中國工商部公開報告顯示。
業界人士表示,政府計劃的進口配額調整包括讓配額更公開,不過,政策將主要向愿意從糧庫中購糧的公司傾斜。一家飼料加工廠的經理日前表示,其計劃從國庫購買10噸糧食,以換取1噸的進口配額。
“私營飼料加工廠要從國庫購買總計2880萬噸價格高昂的玉米,以換取其所需的進口配額,”該經理表示。
業界人士估計,中國過去兩年內的玉米儲量將近1千萬噸,超過其一年內消費總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