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擴兩增”確保干旱之年再獲豐收
畢美家說,今年的糧食生產在經受了局部嚴重的自然災害、多發的生物災害、多變的市場環境的重重考驗,再獲豐收,實屬不易,是多種因素同向作用的結果:重農抓糧的勁頭不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服務指導到位,防災減災及時有效。
有記者提出,去年東北嚴重洪澇災害,今年河南、遼寧又發生嚴重的旱災,怎么旱了也豐收,澇了也豐收?畢美家說,盡管黃淮、東北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伏秋旱,由于是局部的,沒有在全國發生大范圍的干旱和洪澇災害。今年遼寧、河南夏季的干旱主要集中在河南的西部和遼寧的西部。今年遼寧秋糧減產88億斤。豫西不是主產區,河南只減產了8億斤。今年夏秋季節農作物最大受旱面積只有7000多萬畝,比近5年同期平均少了2000多萬畝,所以今年的災害還是比較輕的。我國地域遼闊,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每年都有災害發生,不是這個地區,就是那個地區,有災是必然的。
畢美家進一步解釋說,今年秋糧能夠再獲豐收,有三個積極因素,可以概括為“一擴兩增”。“一擴”是今年秋糧的面積擴大了,預計是11.9億畝,增加了1165萬畝,特別是高產作物的玉米增加了1137萬畝,因面積增加和結構調整增產的糧食接近100億斤,這彌補了一部分因災的損失。“兩增”,一是沒有受災的地區明顯增產,有效地彌補受旱區域產量損失。另一個是去年受災的省份,如安徽、湖南、廣東、貴州、浙江,這些省今年條件比較好,沒有減產,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兩藏、兩機、一聚焦”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
在談到今后糧食生產的潛力時,畢美家說,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視察,提出要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農業部主要思路是在“兩藏、兩機、一聚焦”上下功夫。
“兩藏”:一個是“藏糧于地”,這是基礎。重點抓兩件事:第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加快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盡快形成生產能力,支撐糧食的穩定增產。第二,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一方面,守住耕地數量紅線,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質量紅線。另一個是“藏糧于技”。重點是抓好兩件事:第一,推進種業科技創新。積極推進種業科技體制改革,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第二,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在總結高產創建經驗的基礎上,大規模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術瓶頸,組裝一批區域化、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打造一批高產高效示范典型。
“兩機”:一個是推進農業機械化。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誰來種地的問題非常突出。解決這一問題,就是靠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一個是推進機制創新。重點是兩方面: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另一方面,構建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聚焦”:就是聚焦產糧大縣。產糧大省、大市、大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中堅力量。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占全國的75%、商品量占80%、調出量占90%,全國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有400多個、產量占全國的54%,全國超100億斤的產糧大市(地)有33個、產量占全國的43%。抓住了這一塊,糧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在回答記者提出怎么看待一方面增產,一方面進口不斷增加的問題時,畢美家說,黨中央提出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方針,核心要義是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這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是我們的大思路。
中央明確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要集中力量保重點,這是由我們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同時,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現實的。近年來,我國的糧食進口量有所增加的,但是總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上的糧價比我們低,同時還為了滿足我們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適當進口一些優良的品種進行調劑。目前水稻、小麥、玉米這三大谷物的進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2.4%,今后可能還要適當進口一些國內短缺品種,但是谷物進口不會大幅增加。中國不會到國際市場上過多地采購谷物,因為我們的戰略就是保證基本自給,而且還要考慮到我國農民的就業和增收。
絕不允許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
有記者提出,一些地方工商企業進入農業,引起了非糧化、非農化的問題,應該如何加強引導并且防止這種傾向。畢美家說,工商資本下農村,給農村帶去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在個別地方出現了非糧化甚至非農化的傾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對此,中央的態度十分明確,就是要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流轉土地要用于糧食生產,遏制非糧化,嚴禁非農化,絕不允許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為了鼓勵流轉土地用于糧食生產,《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提出:一是要通過新增補貼向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傾斜。二是通過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高產創建項目實施區的產業規劃和相關的農業生產扶持政策,引導經營主體生產糧食。三是通過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價格,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為了防止工商企業下鄉引發“非農化”,《意見》明確指出,鼓勵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的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和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同時,要求各地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地有明確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三項制度,嚴格準入門檻,加強事后監管,同時要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流轉承包地用途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違法違規的行為等。
把綠色理念貫穿于增產模式攻關全過程
在談到糧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時,畢美家說,目前農業部正制定保障可持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合性實施方案。
——樹立“三種理念”:增產的理念、效益的理念和綠色的理念。要生產發展與生態安全協同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綜合施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堅持設施條件改善與集成技術相結合,生產穩定發展與資源高效利用相結合,單項措施與綜合施策相結合,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分區推進與整體提升相結合,全面推進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環境綜合治理、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以及推進農業的信息化,促進糧食持續穩定發展。
——突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實現可持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核心是高產高效、穩產增產,關鍵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重點是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把綠色理念貫穿于增產模式攻關的全過程。要突出“五個優先”:物理技術優先、安全投入品優先、良種良法配套優先、農機農藝融合優先、信息技術優先。在技術路徑上重點要做到“三推”、“三控”,即推廣高產、高效、多抗的新品種,推進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推進耕地的質量建設;大力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的技術。力爭到2020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努力提升土地產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既要保耕地數量紅線也要保質量紅線
在談到耕地質量問題時,曾衍德說,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中央、國務院對耕地保護非常重視,提出既要保耕地數量紅線,也要保耕地質量紅線。
我們提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這里補充一點,還要守住兩個底線:糧食播種面積不能低于16.5億畝,谷物面積不能低于14億畝。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包括農業資源的高強度利用,對耕地污染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農業部門對此高度重視,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全力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總體目標主要是“兩提一改”。就是提高田間設施水平,主要是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力爭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升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同時改善耕地質量,耕地酸化、鹽漬化、重金屬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在路徑上突出“四字”要領,就是“改、培、保、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控制重金屬和有機物對土壤的污染。
圍繞這些目標,主要抓四件事:一是制定分區耕地改良的實施方案;二是制定耕地質量等級標準;三是制定《耕地保護條例》,依法保護耕地;四是抓好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近期我們與國土資源部已經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優先將城鎮郊區和交通沿線容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