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誰更安心?食用油混戰格局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4-28 22:20:22
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場沒有油煙的加工市場戰爭。轉基因之爭,調和油之爭,莫不如此。而剛剛興起的芥花油,在歐美漸成主流,卻在國內市場遭遇輿論戰,小油種能否迎來春天?
談油色變。
從公共餐桌上無處不在的地溝油,到家庭品牌桶裝油里的致癌物,再到轉基因油的紛爭,公眾陷入一片"油"豫之中。而不久前,以"放心食品"著稱的臺灣也曝出"九成黑心油"事件,又一次挑動了公眾對于食品油安全信任的神經。
"油"傷之下,今年食品油價格也是跌跌不休,這打破了此前"只漲不落"的慣例,在一些人看來與食用油信任危機密切相關,而在專業人士看來,其背后凸顯了中國食用油產能過剩與自給率不足的囚徒困境。
燃眉之"油",亟待解題。
良"油"難辨
2013年12月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官網信息顯示,福建、深圳、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繼從5批共計120642.7噸進口美國玉米中,檢出未經農業部批準MIR162轉基因成分,已作退運處理,這又一次挑動起公眾對于"轉基因"食用油的敏感神經。
盡管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中國農業部一再表明,經過安全論證的轉基因產品與其他傳統的農產品、傳統的食品一樣安全。2013年6月13日,農業部批準了三種轉基因大豆,從2001年至2012年,農業部已批準8個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的安全證書。然而這并未能打消部分專家和公眾的疑慮——至今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對人體絕對沒有危害。
在年末食用油這場價格戰中,國內非轉基因產品降價幅度較小,各有關企業在所售食用油瓶體的正面都用超大字號標出均用非轉基因原料生產,以吸引顧客購買。而對于非傳基因產品,只有弱弱的一行小字標注。
更讓那些對轉基因食品抵觸的人們感到憤怒的是,近期中國儲備糧總公司也被發現違規進口菜籽油,這意味著其中極有可能混入了轉基因原料,而在中國食用油市場,菜籽油同大豆油一樣,是兩種最為重要的產品之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認為,中國有關部門制定的臨時存儲菜籽油的規定中,明確不允許收購進口菜籽油。而這件事情所反映的,一方面是中儲糧存在監管不力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有不法企業利用轉基因菜籽油和國產菜籽油存在差價的情況,選擇投機取巧。
玉米油也與轉基因關系密切,而且質量安全問題屢屢發生。而散裝花生油高致癌物黃曲霉素超標的新聞并不鮮見。專家表示,由于散裝花生油沒有精加工程序,花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的重金屬、農殘等污染也是風險之一,而且在壓榨后,油中還會殘留一定數量的花生肉殘渣,而這些殘渣遇到高溫的鐵禍,又極易生成另一種致癌物。而近年來備受國人追捧的"液體黃金"橄欖油,則被歐盟研究稱為"最宜造假食品",來自地中海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中,近三分之二根本不是初榨橄欖油。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食用油最亂不過"調和油"——油加油,神仙都發愁,目前調和油年銷售額40億元至50億元,對于多數品牌而言,調和油是其盈利最好的一塊市場份額。而據一名業內人士向《小康》透露,調和油之所以能夠獲取翻倍利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油脂中每種油脂的含量并不公開,這就具有利潤操作空間,例如市場上的花生調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過10%.但是冠以花生調和油的名字,價格卻可以提高,總之哪種油貴就用哪種油"冠名".
很多企業都將不公開調和油成分比例歸結于"沒有國家標準",而官方的答復則是——鑒定調和油成分比例的監測手段有限。這使得調和油質量問題陷入了囚徒困境。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中儲糧推出新款食用調和油,并公布了詳細配方,專家表示,此舉將有助于食用調和油國標的出臺。
異軍突起"芥花油"
在大油種企業為搶奪市場大肆殺價的時候,小油種企業卻顯得氣定神閑,仍堅守原有的價格,事實上,在國內油脂原料高度依賴進口的情況下,一系列隱憂也被各方關注,而與此同時,玉米油、米糠油、茶油、芥花油等高端小油種卻借勢而起,越來越多地走向國民餐廳,此舉在營養專家看來是對國民食用油攝入的有益補充,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解決所有油脂需要的問題,所以消費者不能長期吃同一種類型油脂。而新型食用油富含有各種微量元素和天然抗氧化劑,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食用油高,消費者應該根據自身需求決定選擇哪類食用油。
小油種像一片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引來各方油企關注。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木本油料等特種高端油脂發展,發展本土油料和高端食用油成為大勢所趨。西王食品公司等一些食用油生產商近年來放棄在大豆市場與國際巨頭競爭,轉而專攻玉米油等小品種的功能性油料市場,糧油巨頭益海嘉里已經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米糠油等小眾食用油市場,以此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中糧集團也在積極擴大多元化。
然而高端小油種目前還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對于一些新興品牌來說,依靠本土稀有原料優勢是搶灘市場的重要砝碼——2011年,我國唯一擁有種植基地的呼倫貝爾合適佳芥花油正式宣布進京,這種食用油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僅能直接喝,還能直接做面膜,這迅速引起了各方對芥花油的關注。
在呼倫貝爾合適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中強看來,呼倫貝爾仿佛就是為芥花油量身定做——北緯49°的大草原腹地綠色凈土、1000萬畝黑鈣土地,被稱為芥花油的"黃金油料區",這樣的稀缺資源只有在同是北緯50度的加拿大、以及南緯34度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地帶才擁有,業內人士笑稱是"拿著羅盤找芥花油產地".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芥花油是不可多得的健康油種,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王增利介紹,芥花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遠遠高于菜籽油,而芥酸的含量卻遠遠低于菜籽油,芥花油特別適宜人體吸收,長期食用有助于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環,提高腦細胞的活性,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嬰幼兒大腦發育。
即使芥花油資源如此稀缺,它卻占據了國際市場相當的市場份額,在加拿大和日本,芥花油已經成為第一大食用油品種。在美國,第一大食用油豆油呈日益下降趨勢,而芥花油的銷量則飛速增長,已成為美國的第二大食用油。而在歐洲,芥花油的銷量已占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并且正在逐年大幅度提升。
而在中國,芥花油還長時間處于"舶來品"階段,據統計,中國2011年至2012年進口的芥花油中,近80%來自加拿大,但在過去的4年中,芥花油在中國植物油進口總量中僅占4%.這讓馬中強有點"傷感"——為何我們坐享如此稀缺資源,卻還要依賴進口?馬中強決定"就地取料".2008年,呼倫貝爾合適佳食品有限公司與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經過多年共同努力,培育出非轉基因雙低芥花籽等作物原料,兩項指標均達到加拿大雙低油菜籽水平,在雙低油菜籽種植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并且采用全自動化控制物理壓榨生產工藝精制而成,生產過程無污染、沒用任何添加劑,確保了產品獨有的綠色特性。
"芥花油是菜籽油的華麗變身,通過育種技術,利用油菜子培育出新的芥花油原料作物籽,再壓榨出芥花油,壓榨出的芥花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遠遠高于菜籽油,而芥酸的含量卻遠遠低于菜籽油。菜籽油本來是低端油,從菜籽油到芥花油的改變,實現了益處更多、害處更少的目標。"馬中強說。
讓馬中強有些擔憂的是,在中國食用油市場普遍"失信"及對小油種宣傳匱乏的現實情況下,芥花油在國內的推廣也顯得頗有阻礙,國內企業面臨著公眾對芥花油的誤解以及國外企業沖擊的雙重困境。網絡有段時間盛傳"芥花油可用來做驅蟲劑,所以是有毒的"、"芥花油是一種做潤滑劑的工業用油,而不是食用油"、"芥花油是經基因改造的低芥酸油菜籽油"等等。這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網絡傳言,令公眾對剛剛興起的芥花油多了幾分懷疑。
在很多專家看來,類似的傳言源于對油脂基本知識的認知曲解,例如把植物油當作一種較環保的蟲害控制方式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并不表明芥花油是有毒的油料,而由芥花、橄欖、玉米、大豆和亞麻等提煉出的油脂,也都可以被廣泛用在非食品類的產品,但這也不表明芥花油就是工業油。業內人士提醒,判斷芥花油是否為轉基因,尤其要注意它的產地。加拿大生產的芥花油至少80%以上是轉基因產品,而作為中國原產地的芥花油產品,絕大部分為非轉基因。
在專家看來,小油種油企受油脂原料地和產量限制,一時間要成為市場"主角"的目標還為時尚早,一些企業礙于壓榨技術瓶頸、營養標準模糊等因素,發展較緩慢。然而食用油行業已經面臨多品項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中國食用油品質和自給率的提升,不得不說是一個有益補充。
混戰食用油市場
年關將至,很多超市食用油貨架上貼著大大小小的促銷標簽,大豆油和調和油成為此次降價的主力,而早在2013上半年,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益海嘉里就表示,旗下品牌金龍魚在全國范圍降價,具體涉及調和油以及大豆油兩個品類,降幅分別為8%、15%.
"2013年世界油脂產量大幅度增加,供應充足,而中國70%油脂原料依賴進口,所以國內食品油價格也隨之降低。"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益海嘉里董事涂長明對《小康》表示,政府消費受限、餐飲市場不佳,也對于食用油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產能過剩則是去年食品油下跌的重要內因。近年來食用油加工行業市場空間大,致使我國食用油加工企業數量激增,農業部對兩家大型油脂公司做了重點點名,特別強調了"部分實力較強企業仍然加緊擴張,產能過剩問題更趨嚴重"的問題,并表示2013年末將加強對食用植物油加工行業的監管力度,嚴厲控制增加新的食用油壓榨項目。
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場沒有油煙的加工市場戰爭。
據資料顯示,目前有上規模的食品油加工企業2000多家,但是真正能成為一線、輻射全國影響力的品牌寥寥無幾——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但是它們的總銷量卻占到市場總量的1/3以上,而外資企業近些年大舉進軍中國油脂加工領域,并覆蓋了油脂壓榨、精煉、小包裝乃至飼料工業等全產業鏈,它們全資或者參股了相當油脂加工企業,在中國大豆壓榨企業前十名中,母公司為新加坡企業的益海嘉里就占到13.9%的市場份額,一時間關于某些外資油企長期壟斷、操控中國食用油價格的質疑不絕于耳。
"跨國糧商掌握了我國進口油脂油料的采購權和定價權,增加了中國的產品進口風險,不利于中國獲得穩定的進貨來源和在進口中獲取價格主動權。外商對終端產品的壟斷最終將會通過價格讓國內消費者買單。"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林學貴曾經對媒體表示。
涂長明并不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全球糧油的價格基本上是受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影響,而國內在油脂進口這一塊又并無限制,所以單單一個或幾個企業并無能力操控整體價格,而益海嘉里方僅是在食用油小包裝市場占據近40%的市場份額。
2008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隨著相關產業政策實施,外資企業就未能再新批產能,然而外資油脂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固地位并未因此一落千丈。由益海嘉里方面提供的數據稱,截至目前,全國油脂壓榨產能1.3億噸/年,外企總產能3740萬噸/年,占比30%.
為了抗衡外資油脂企業的潛在威脅,2011年底,一直承擔國家油脂油料宏觀調控任務的中儲糧油脂公司決定轉型"大糧商",率先推出了金鼎大豆油小包裝,2013年1月,金鼎食用油已經占領國內3%的市場份額,按照中儲糧最新五年戰略規劃,表示5年內在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占有率要上升至10%以上,躋身市場前三甲。中儲糧負責人表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國資品牌能夠掌控國內食用油市場話語權,從而維護國內糧油市場安全和穩定。
無論如何,讓民眾吃上放心的油才最為關鍵。據統計,中國2011年至2012年進口的芥花油中,近80%來自加拿大,但在過去的4年中,芥花油在中國植物油進口總量中僅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