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米糠油脫膠方法
來源:環(huán)球糧機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5-04-29 13:26:00
國外油脂工作者對米糠油精煉過程研究指出:造成米糠油脫膠困難,米糠油堿煉過程中性油損失較大的重要原因是米糠油中含有一類特殊的類脂質(zhì)——含磷糖脂,此類膠質(zhì)不僅用常規(guī)脫膠方法難于去除,而且它們具有“雙親子”的表面活性,在油X水溶液中具有乳化性、增溶性,造成毛米糠油具有較大的持水性,使較多的中性油在精煉過程中流失于副產(chǎn)物中(例如皂腳、膠質(zhì)等)。國外油脂工作者介紹,可以用化學方法或酶促脫膠方法,有效地脫除米糠油中含磷糖脂,使其含磷量小于10mg/kg,再經(jīng)過活性白土吸附處理,使油中含磷量小于5mg/kg,有利米糠油物理精煉。本文簡要介紹這兩種脫膠方法。
1.乙醇胺脫膠法
研究表明,用乙醇胺不僅可以脫除米糠油中的含磷糖脂,同時也可以脫除其他膠質(zhì)。而且,可以中和油中的游離脂肪酸(FFA),降低脫膠油的酸值。另外,乙醇胺呈弱堿性,不能皂化甘油酯,可以減少中性油的損失,同時,還能使油中谷維素不致流失于皂腳中,有助于進一步制取富含谷維素的米糠油,(或者用于下一步捕集谷維素于堿煉的皂腳中)。該方法可以在室溫下進行,簡單有效地同時脫膠、脫酸。研究考察了單乙醇胺、雙乙醇胺、三乙醇胺對脫膠與脫酸的效果,結(jié)果表明雙乙醇胺最適合作為米糠油脫膠劑。脫膠的具體過程為:向米糠油中加入油重0.5%~3.0%的脫膠劑,室溫下充分攪拌30min左右,通過離心機分離去除膠質(zhì),米糠油再經(jīng)過二次水洗,干燥之后即得脫膠油。例如,毛米糠油酸值為16mgKOH/g,含磷量358mg/kg,經(jīng)過此法脫膠之后,酸值可降到1.0mgKOH/g以下;含磷量降到10mg/kg以下;脫膠、脫酸之后的米糠油中谷維素含量與原料米糠油相似;同時,經(jīng)乙醇胺處理之后,原料米糠油色澤變淺。另外,該法中和游離脂肪酸產(chǎn)生乙醇胺鹽,比傳統(tǒng)堿煉副產(chǎn)物——鈉皂更有利用價值。
2.酶促脫膠
研究表明,來自微生物的脂酶G,可以同時脫除米糠油中的非水化磷脂和含磷的糖脂。這種脂酶主要是有選擇性地作用于脂肪酸的烷基酯、單甘酯及雙甘酯,而對甘油三酯無活性。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毛米糠油中含有較多的單甘酯與雙甘酯,這是造成毛米糠油黏度大的原因。試驗發(fā)現(xiàn),脫除這些甘油酯,對于脫除米糠油中含磷化合物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研究者指出:造成某些米糠油深褐色,難于用常規(guī)方法脫色的原因是米糠油中單甘酯、雙甘酯的氧化產(chǎn)物,使米糠油產(chǎn)生深褐色,而且很難用活性白土與活性炭吸附脫除。用脂酸G脫膠方法很簡單,在30攝氏度左右,加入0.5%的脂酶G(用5%水溶液),攪拌混合反應16h之后,用離心機分離脫除油、水與乳狀物,所得脫膠油水洗干燥后,含磷量由原來的344——677mg/kg降低到10mg/kg以下,而且脫膠后的油黏度明顯降低,由原來的(70-84)*10~3Pa.s,降低到(43-46)*10~3Pa.s。試驗結(jié)果還表明經(jīng)過該法處理之后,米糠油失去了較大的持水能力。這是由于酶促使米糠油中表面活性物質(zhì)水解,從而失去了乳化能力與持水能力。另外,脂酶G在使用之后可以回收,至少能夠再使用3次。但脂酶G可以使磷脂、單甘酯、雙甘酯發(fā)生水解產(chǎn)生游離脂肪酸,使毛油的酸值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