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設備將雞與外界隔離
經過兩道消毒程序,筆者進入生產基地,空氣中聞不到一點養殖業特有的異味。
雞舍是基地重地,不對外開放,只能通過專門的玻璃墻觀察到雞舍的部分內容。雞舍內:飼料、雞蛋與糞便通過不同的傳送帶在移動;雞蛋被傳送帶運至雞籠側面的集蛋格內,達到一定數量后再運往檢驗清洗設備。
據四川圣迪樂村集團生產中心總經理徐文龍介紹,從飼料的投遞、雞糞的風干,再到雞蛋的收集與清洗檢驗,全部實現自動化。整個基地共60萬只雞,只有9個人負責巡查照看。“傳統的養殖方式,一個人只能照看5000只雞。”徐文龍說。
徐文龍解釋,雞蛋的安全主要在于養殖過程中的防疫。如果雞生病吃藥,藥性就會傳遞到雞蛋當中。為此,雞舍實現全封閉,將蚊蟲等潛在傳染源隔離在外。通過取代人工喂食、收集雞蛋、清理糞便等勞動,1棟雞舍6.3萬只雞僅需一名飼養員照看,從而最大限度降低了風險。
封閉帶來另一個問題。雞糞會產生氨氣,通風系統要完成過濾與風干糞便雙重功能。在每層雞舍的下面,都有專門的集糞層。橫向吹來的風只通過集糞層,將水分帶走,而不經過雞籠。“通風口的大小、角度都非常有講究,這些技術不起眼,但卻非常關鍵。”徐文龍說。
研究人員比一線工人多
圣迪樂村下轄一個蛋雞研究院,包括80多位研究人員,比一座生產基地內的一線工人還要多。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是雞,而是飼料配方。
“飼料是決定雞蛋品質的關鍵。”在徐文龍眼里,包括雞的品種、養殖方式和蛋殼顏色都是次要的。一枚雞蛋的好壞,取決于給雞吃了什么。因此,研發新的飼料組合配方,意味著開發新的雞蛋產品。
“最佳的配料比例是玉米、豆粕和雜糧為6∶2∶2,而添加不同的配料,也會為蛋品帶來不同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圣迪樂村蛋雞研究院副院長齊莎日娜說。
飼料還關系著產品安全問題。近年來,由于在飼料中違規添加色素等行為,迫使雞蛋企業也在向上游挺進。2013年起,圣迪樂村嘗試自己種植玉米。
研究人員另一個任務是整合雞舍的自動化設備。整套設備包括進料、通風環控、清糞、飲水、加熱、中央控制、集蛋、清洗檢驗共8大部分,分別來自幾十家公司,如因集蛋與清洗檢驗系統之間的接口不一致,經常造成蛋殼破裂。“類似的問題很多,這就是研究人員為什么比工人還多的原因。”圣迪樂村四川養殖基地副總經理徐剛說。
鮮雞蛋冷鏈快遞直達
經過多年發展,雞蛋生產已基本實現現代化,而這一趨勢也在向產業后端延伸。
以往,受限于保鮮和運輸條件限制,雞蛋企業一般在市場周邊布置生產基地,其中大部分產品要通過超市銷售。但這也帶來一些問題,除了不菲的進場費等銷售支出,最大的問題在于周期較長,往往在一周以上,從而導致顧客購買的雞蛋不夠新鮮。
為了滿足部分對品質要求較高的客戶需求,圣迪樂村即將啟用網店模式,試水網絡銷售。特點是全冷鏈配送,節省運輸中轉環節。“結合特定的雞蛋產品,網絡直銷可以開拓出一塊新的市場,進一步對市場進行細化。”
目前,通過專用設備掃描雞蛋上的條碼,可以查出該雞蛋是某棟雞舍某一天某一批次。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一技術還將得到細化,甚至可以推出手機查詢系統,將查詢權交到顧客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