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中,轉基因大米Bt63之父張啟發教授表示,轉基因稻種的擴散或源于當時國家未有相關法律法規約束。據大米廠家介紹,國家基本沒有要求米廠對轉基因成分進行檢測,而據進出口企業人士稱,轉基因大米擴散已“一發不可收拾”。
事實上,轉基因作物的非法種植絕不僅僅局限于大米,更多轉基因作物早已“先行一步”。2014年3月,海南就曝出發現包括玉米在內的十余種非法轉基因作物。而根據我國轉基因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可以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只有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木瓜,其他的一切種植行為均屬非法。
公眾的焦點則聚集在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上。目前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爭議頗多,但目前仍無定論。有專家表示,“存在爭議是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爭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科學家更加謹慎地去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公眾更好普及轉基因知識。”
轉基因入侵主糧
日前,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對國內層出不窮的轉基因大米非法上市流通的傳言進行了深入調查報道。調查結果顯示,轉基因大米非法銷售的情況屬實。
央視報道稱,在傳言集中指向的湖北地區,記者在超市隨機購買了5袋大米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有3袋含有Bt63轉基因成分。
據了解,Bt63屬于抗蟲基因,由湖北華中農業大學研發,該兩項轉基因大米品種2009年獲得了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不過,根據國家轉基因相關法律法規,獲得安全證書并不等于允許進行商業化種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我國在轉基因應用上遵循“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原則,即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的食用作物,最后是主糧作物。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亦表示,目前我國并未商業化生產轉基因主糧,已批準可用于商業化種植的只有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木瓜,其他的一切種植行為均屬非法。
那么,湖北市面上的這些非法轉基因大米是如何出現的?
據中科院院士、“Bt63之父”張啟發教授對央視表示,不否認轉基因大米從華中農業大學擴散的可能性。
張啟發稱,Bt63水稻研發成功與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家尚未有就轉基因作物的相關限制性法律法規出臺,直至2001年國務院發布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轉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才變得規范。在此之前,華農進行成果展示和鑒定時,可能有不同的單位或個人拿走稻種;此外,種子公司也可以輕易帶走種子并非法育種。
央視走訪湖北武漢周邊水稻產區后了解到,轉基因水稻存在大量非法種植的現象。央視記者在湖北小鎮上委托當地村民亦買到了轉基因稻種,但事后種子店主矢口否認其曾賣過該稻種,而該稻種外包裝上顯示的生產廠家亦否認該廠有轉基因稻種。
央視并從大米廠家了解到,國家“基本沒有”要求廠家對所收購大米的轉基因成分進行檢測,因此廠家也對大米中是否含有非法轉基因成分不得而知。
或已全面擴散
央視了解到,轉基因大米已在全國多省擴散。而種種跡象顯示,國內還有其他轉基因作物出現了非法擴散,相關監管缺位的現象較為明顯。
央視從上海某米制品進出口貿易企業了解到,轉基因大米的擴散已一發不可收拾。
轉基因大米的擴散也給相關企業帶來了“無妄之災”。近年來,由于被檢測出轉基因成分,中國多家企業出口國外的大米或米制品遭退回,企業亦成為轉基因受害者,被迫自行進行轉基因成分檢測,但同樣是“防不勝防”。
前述企業負責人稱,“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一帶的米,大部分都被轉基因污染掉了。”
相關數據顯示,歐盟在2006年首次發現中國輸入歐盟的大米制品中存在Bt63轉基因成分,并于2008年執行緊急措施,要求中國或從中國發貨的大米及其制品,必須附帶不含轉基因成分的相關檢測報告,方可進入歐盟,否則將被定為“非法轉基因”,并依據檢測結果采取退貨或銷毀處理。
盡管如此,歐盟在之后的幾年內依然從中國進口的米制品中檢測出包括Bt63在內的轉基因成分并通報上百次,導致歐盟不斷升級針對中國米制品的檢驗措施。2013年6月,歐盟發布2013/287/EU決議,對中國米制品實施史上最嚴格的入境檢查。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21世紀網(微博)表示,Bt63系列水稻已非法種植擴散不少于6年,流散數省,不僅歐盟多次從來自中國的米制品中檢測出轉基因成分累計110多次,國內亦從多次市場抽樣和中小學校餐食抽樣中查出,消費者的知情權已經受到了損害。
事實上,除了剛剛被央視證實的轉基因大米非法擴散外,其他轉基因作物的擴散早已“先行一步”。
2014年3月30日,海南省農業廳網站發布消息稱,在三亞、陵水、樂東三個市縣發現了非法轉基因作物樣品15個,其中玉米12個,棉花3個。
當被問及哪些單位和企業在違規種植、是否造成生物污染及流入市場、被查處單位是如何開展試驗的問題時,海南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分別以“不方便”“不清楚”“很復雜”作答,未公布涉事單位或企業的名單,引起輿論不滿。
朱丹蓬對21世紀網表示,事實上2009年海南就曾被曝非法種植轉基因木瓜并流入各地市場。
國際知名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于2009年公布了一項檢測報告顯示,包括來自海南、廣東等地的國產木瓜均呈現轉基因成分陽性。該組織隨后前往海南三亞、樂東等地的農場進行實地取樣檢測,檢測報告顯示,所取樣品均為轉基因木瓜,證實了海南存在轉基因木瓜非法種植,而且很有可能已經流入食物鏈。
盡管轉基因木瓜目前已允許商業化種植,但在2009年時,國內僅有廣東一省被農業部批準進行轉基因木瓜商業化種植,因此廣東省以外地區生產的轉基因木瓜,皆為非法商業化種植。
安全性備受爭議
對食用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目前尚無定論,在國內亦是爭議頗多,“反轉”與“挺轉”的力量旗鼓相當。
上周,西王食品的一則玉米油廣告,再次引爆了“反轉”派與“挺轉”派間的戰爭。
西王食品的該則廣告以非轉基因玉米油為主要賣點。知名演員趙薇在廣告中稱,“對家人健康不好的統統不要。不管幾比幾,不要轉基因。”
該廣告一經發布就引起爭議。其“不管幾比幾”的廣告語被指暗示金龍魚的“1:1:1”經典廣告詞,而“不要轉基因”則意指金龍魚的拳頭產品——轉基因大豆油。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有接近金龍魚的行業人士指西王食品的廣告涉嫌惡意攻擊國內其他食用油品牌,違反《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
西王食品亦表示,趙薇在微博上發布廣告后遭到攻擊,并被迫刪除微博,多地廣告遭撤,甚至有廣告代理商寧愿違約也要撤換已發布的廣告。但該公司亦表示,未與金龍魚進行接觸,無意與外資巨頭開戰。
不過,在法律界人士看來,該廣告主要是因為暗示轉基因“不健康”。
滬上一律師對21世紀網(微博)表示,差異化宣傳是現代廣告常用的手段,“諸如非油炸方便面,‘搬運的不是地表水’的礦泉水,都有與競爭對手互別苗頭的明顯傾向,并不為過。西王食品這則廣告問題并不是出在‘不要轉基因’上,而是暗示轉基因‘不健康’。”
目前全球對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無定論。部分保守人士認為,將轉基因技術商業化、將基因被人為改變的作物釋放到生態環境中,是極不安全的,且人類目前完全不掌握應對、管理、消除基因污染的任何手段,因此應當停止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更有小部分“反轉”人士將轉基因提升到國家人口安全的高度加以反對。
前述研究員朱丹蓬表示,總體來看,公眾對轉基因這種新生事物有一種天然的抵抗心理,因為擔心還沒有足夠多的樣本來說明轉基因是100%安全的,而科學界一般都傾向于支持轉基因技術的普及。
在2014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出,“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而轉基因就屬于分子育種技術的一種。
農業部長韓長賦曾呼吁,“尊重科學,用法制精神、科學態度來對待、處理、管理轉基因問題。”
據了解,我國對于境內銷售的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采取定性目錄強制標識政策,公眾可根據自己的消費意愿選擇是否食用轉基因食品。2002年,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了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標識,其他轉基因農產品可自愿標識。
但事實上,由于轉基因作物產量高、抗蟲害等優勢,使得轉基因作物對非轉基因作物具有價格優勢,并逐步蠶食非轉基因產品的市場生存空間。以大豆油為例,轉基因大豆油價格普遍低于非轉基因大豆油,在長期的價格優勢下,目前市場上已難覓非轉基因大豆油的蹤跡。
有業內人士表示,西王玉米油廣告的爭議,也可以看作是公眾對轉基因油益發普及的一種過激反應。
朱丹蓬指出,“存在爭議是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爭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科學家更加謹慎地去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公眾更好普及轉基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