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它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使后代出現與親代相似的性狀。
轉基因是一種育種技術,就是把某一生物體之外的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片段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讓其本身的基因重組,再經過數代人工選育,獲得具有人們所希望的特定遺傳性狀的生物個體,從而培育出新的品種。
雜交則是通過兩個品種生殖細胞的結合,對作物進行基因重組。
雖然轉基因和雜交都屬于基因重組,但轉基因導入了外源基因,同時,為導入外源基因還同時導入一個“暗盒”,里面有“啟動子”、“終止子”和“抗生素篩選標識基因”,而雜交不存在外源基因,更不需要“暗盒”。
按照目前流行的“五界分類系統”,生物可以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界下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
雜交大多只在種內發生,一般不超過屬。如秈稻和粳稻可以雜交,但這兩種水稻都是“稻種”。馬和驢可以雜交生下騾子,但馬和驢以及它們的后代騾子都是“馬屬”。
轉基因則可以跨門、綱、目、科,甚至可以跨界,通俗地說,任何兩種甚至幾種生物都可以“交配”產生一新物種,可以把豬的基因植入人身上,也可以把人的基因植入水稻。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物種的自然進化是自由戀愛結婚,雜交則是在媒人介紹下結婚,轉基因就強行讓人畜交媾“亂倫”了。有人認為轉基因違背了人類倫理,有的宗教甚至明確表示不得食用轉基因食品。
太空育種屬于誘變育種,就是把種子置于航天器內發射到太空,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種子的基因變異。航天器返回地球后,將發生變異的種子經過一代代的篩選培育,得到優良種子品種。但這種變異是不可控的,可能朝好的方面變異,也可能朝壞的方面變異。還有,種子在太空的突變率僅有0.05%-0.5%之間,絕大多數種子到太空就是旅游,沒任何變化,太空育種的成功率是極低的。
由于雜交和太空育種都沒有將外源基因導入作物中,這兩種育種方式都沒有培育出新的物種,人們一般仍把雜交作物和太空作物視為傳統作物。
嫁接只是兩個品種的營養器官的結合,不涉及遺傳基因的重組與改變,因此,不能稱其為育種技術。
2 批準的轉基因作物都有哪些?
2013年世界有27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1.752億公頃。美國批準的轉基因作物種類最多,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和南瓜8種。
中國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有棉花和番木瓜兩種,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種作物。我國未批準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
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蟲轉基因和抗除草劑轉基因這兩大類。
Bt就是抗蟲基因,它取自能分泌毒蛋白的蘇云金芽胞桿菌,這種毒蛋白能殺死昆蟲。作物被轉入Bt后,生長時就能產生這種毒蛋白,昆蟲吃了這種轉基因作物就會被毒死,從而無需噴灑農藥。
現在,市場上的除草劑幾乎被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農達”草甘膦壟斷。草甘膦是一種非選擇性除草劑,將它噴灑到農田后,會把草和作物一起殺死。為了推廣草甘膦的使用,孟山都便研究出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作物轉入抗草甘膦基因后,農民就可以放心在農田噴灑草甘膦除草,而不會傷及作物。
3 抗蟲轉基因作物的效果如何?
Bt轉基因作物上市之初抗蟲效果不錯,但不要忘了生物進化規律,蟲子為了生存,會逐步產生對這種毒蛋白的抗體,從而使抗蟲轉基因作物的抗蟲效果逐步下降。
美國《自然》雜志2014年3月發文稱:“西部玉米根蟲”對Bt轉基因玉米產生了抗藥性,種植轉基因玉米平均3.6年后,害蟲就表現出了抗藥性。
印度《班加羅爾鏡報》2014年3月22日刊文稱,Bt轉基因棉花毫無價值,印度卡納塔克邦農民因種植Bt轉基因棉花已遭受23億盧比損失,為此,邦政府將對一家與孟山都合作的種子公司提起訴訟,并將無限期禁止該公司在本邦農貿市場上供應Bt轉基因種子。
《生物技術國際期刊》2008年刊文稱,1999年以來,中國轉基因棉花產區的棉籽對螟蛉蟲有效,但對第二代蟲害還必須用殺蟲劑,這樣,轉基因作物帶來的經濟利益就被第二代蟲害給吃掉了,目前還沒有找到理想的替代方案。為此,該文作者建議中國甚至世界范圍停止轉基因棉花種植。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也指出:“所謂‘抗蟲基因’是騙人的。比方說棉花,1999年棉蟲很厲害,用了孟山都的抗蟲基因以后,是抗蟲了,但是不只一個蟲啊,其他蟲來了還得打藥。水稻有六七種蟲子,玉米也有六七種蟲子,所以你只轉一個基因,這個蟲沒了另外一個蟲可能又來了,各個地方每年都不一樣的,所以它是解決不了生產上用農藥的問題。”
4 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讓雜草更瘋狂
轉基因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通過基因“漂移”讓附近的其他生物也感染上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會把抗除草劑的基因感染給雜草,從而也讓雜草產生了除草劑抗性,這就逼迫農民不斷加大除草劑的使用量。
2010年,美國環保局聯合幾個大學發布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83%的野生油菜被檢出了除草劑抗性基因,這使目前的除草劑對一些雜草無效或者效果減弱,農民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來清除雜草,增加農業生產成本。美國農業部在2014年2月20日發布的一個研究報告也支持了上述結論,轉基因玉米田的草甘膦除草劑用量在2001年是每畝113.4克,到2010年增加到每畝149.7克,在這10年里草甘膦的用量每畝增加了32%。
美國目前已發現了130多種耐草甘膦害雜草,這些“超級雜草”嚴重威脅著美國的農業產出。
5 轉基因作物能增產嗎?
幾乎所有轉基因種子公司及轉基因的游說者的口頭禪就是“轉基因作物能增產”。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通過對美國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大豆過去15年的產量分析得出結論,過去15年的產量確實增加了,但增加的產量主要歸功于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和農業投入,轉基因技術對產量的影響非常有限,即使這15年間沒有轉基因作物,糧食產量照樣增長。
“地球開放資源”組織在2012年6月發表了長篇研究報告《轉基因生物的秘密與真相》,報告提出,宣傳說轉基因作物可以提高產量完全是謊言,沒有任何數據支持這一說法。在同等耕作條件下,轉基因作物充其量與非轉基因作物的產量相同,轉基因大豆和某些轉基因玉米的產量甚至低于非轉基因作物的產量。
美國農業部在2002年《農業經濟報告》第810期也指出:“那些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并不具有增產的潛力。實際上,轉基因作物的產量甚至會下降。”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也顯示,轉基因大豆的平均產量并沒有增加。
2013年7月13日, 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等在內的國內外專家從不同角度均確認轉基因既不高產,也不環保,更不安全。來自印度的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范達瓦·席瓦在演講中證實,印度棉花種子被孟山都控制后,種子價格上漲了80倍,而轉基因玉米還給印度農民造成400億盧比的經濟損失。
2013年9月25日,農科院研究員佟屏亞在北京召開的再論轉基因與國家安全研討會上指出“‘轉基因作物能增產’是騙人的”。他說,有一次在農科院召集的會上,全部轉基因專家都在座,他問這些轉基因專家能不能搞一個增產基因,結果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