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前些天,在糖煙酒周刊舉辦的中國食品經銷商發展論壇上,一曾在某著名食用油企業工作多年的品牌經理對我說,他們近幾年的品牌競爭分析,特別關注了盛洲食用油,并經多渠道了解到,盛洲食用油的戰略咨詢是鄧老師親手操刀的,早在2007年您就協助盛洲做了“非轉基因”的戰略定位,那個時候消費者對“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概念還沒像如今這么深切的關注,那么這個定位當時是怎么出籠的?而基于此定位后的盛洲發展一路突飛猛進,鄧老師您有何感想可分享下?
我笑答,企業的發展各有命數,從戰略的角度講,做企業就是經營時空,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而且還能堅持下來,把這正確的事做正確。盛洲食用油過去七八年所遵循和踐行的,就是這么一條清晰的路徑,所以盛洲不成功反倒會成為稀罕事。
盛洲的前身,是廈門鄉下一對老實巴交的農民夫婦開的油作坊,因人實誠,賣油從不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名聲漸傳及全廈門。獲得原始的資本積累后,憑著一股拼勁又購置了精煉生產線,初具了產能規模,除配合政府的油儲政治任務外,更針對地溝油的泛濫,連年發起了抵制地溝油的倡議,品牌信譽快速提升,盛洲食用油也迅速走進了整個閩南市場,并計劃謀求對整個福建甚至臨近省份市場的開拓。
2007年之前,中國食用油市場業已形成金龍魚獨步天下、魯花和福臨門雖量級有差距但全國知名度快速躥升的局面,同時全國各地與盛洲小包裝食用油同近億元規模的三線區域性品牌,數量不計其數,各守著家門口市場辛苦經營,外圍市場突圍的障礙和難度大家一樣,雖也不乏有抱負雄心的企業不時地咬牙外沖試一下,但結果多碰壁,難免損錢折將鎩羽而退卻。
2006年底,盛洲新近接手企業運營的二代掌門人黃金安總經理,找到我,細談了欲不負父輩重望要把盛洲做大做強的想法,準備能以清晰的戰略為牽引,指導盛洲接下來的企業和品牌運營。我倆深談了兩三次,深為黃總的真誠和事業沖勁所打動,洽定了由我親自操刀實施盛洲戰略規劃的咨詢合作事項。
2007年1月8日(農歷2006年11月20),咨詢項目啟動,這一天,我依然清晰記得。
每個戰略咨詢項目,我總喜歡從“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達那里?”四問,來開啟企業戰略思考的引導。
盛洲戰略咨詢項目啟動后,調研與診斷當然而然地亦從這四問入手。
第一問,我是誰?
很清楚,是一家專注于做食用油的地方性企業和品牌。
第二問,我從哪里來?
發展歷程也清晰可溯,一家本地的油作坊,用良心做產品,踏踏實實搞經營,逐漸積攢成了本地化知名品牌。這與大多食品類民營企業的起家路徑大體相仿。
第三問,我要到哪里去?
答案應與所有懷有事業抱負的企業家想法并無二致:做大做強、成為行業領導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四問,我如何到達那里?
關鍵是這第四問,無疑也成了大多創業者們難以繞過的坎,企業成長格局的根本差距其實也就在這里。而這,也正是戰略咨詢的著力點和價值所在。
弄清如何到達那里,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先搞清競爭環境與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環境分析的核心在于識別趨勢與縫隙,然后再回過頭來,檢校企業自身把握趨勢和銜接縫隙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當時三線品牌處于混戰的局面,各祭出花樣繁多的調和配比產品、價格戰和包裝戰,以謀求突圍。
產品組合的豐富,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購買選項。價格戰的結果是小企業實力越來越不濟,包裝戰體現在各種規格和異型瓶的入市。
但,這些三線品牌的創意也被金龍魚等一二線品牌迅速地“拿來”,因為“聲音”更大,反而更強化了領導品牌的市場滲透力,三線品牌突圍的機會更趨渺茫,每家渴望成長的三線企業,內心都心急火燎。
剛才說到包裝的豐富化,其中一點我們注意到,有幾個牌子的個別產品已開始用到“非轉基因”的概念,其中就包括金龍魚和盛洲食用油。在我做市調的過程中,問及到底哪家先用的此概念,結果眾口不一,都說是自己先用的。誰先用的暫且不管,但大家的包裝上“非轉基因”文字都不夠突顯,表明了當時各品牌在使用這一概念上的小心翼翼。
縱向回顧,“非轉基因”,在2006、2007年,中國老百姓對此概念還較為生疏,但幾篇抨擊轉基因食品存潛在風險的文章,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市場嗅覺敏銳的企業率先借機嘗試,但氣候不成的狀態下,大家的小心翼翼值得理解,而相對來講,盛洲對非轉基因概念的期待還較強些,并已敢于在一些平面廣告中予以體現。
常言道,趨勢就是最大的機會,若能乘得上趨勢,就等于手上將握有生成勢能的機會。
假奶粉、地溝油、屢屢曝出的觸目驚心的黑心食品大案要案,已使中國老百姓的腦袋驟然暴漲了對不安全食品的恐懼,這就暗示了,不久的將來,老百姓對一切有不安全之嫌的食品,都將會本能地產生排斥。
請大家看明白,對這個“不安全之嫌”的“排斥”,從營銷的表層意義上來看是一種“我不要!”的“要求”,而價值就在于它背后所隱含的“需求”。
而不幸的是,現在還依然有不少營銷從業者,無視消費者對這個“不安全之嫌”擔慮的營銷價值,力圖從實證科學的角度來否定之。
這個,崔永元可以做,他是想基于科學和良心。但!營銷家不應該,因為你若能消卻老百姓對食品“不安全之嫌”的擔慮,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功德,這,同樣也是良心。
違抗趨勢,就是最大的劣勢。這句話是前面那句話的翻版,但這樣講,會很嚇人,尤其對于如履薄冰的創業者們,更是如此。
再反過來講,抓住趨勢,就是優勢!把“要求”背后“需求”的營銷價值挖掘出來,將“非轉基因食用油”提升到盛洲品牌的整體定位,大干一場,你干不干?!
黃金安總經理目光堅定:“干!我最近也一直在力推這個產品,但要是把這個上升到公司和品牌的整體戰略和定位,我需要鄧總您能清晰地把這事給說出來、說明白,以讓公司上上下下都能達成共識。這個,鄧總您要多費心!”。
定位既是企業運營的一部分,亦需要整體戰略的部署將其展開。
在接下來的高管層研討中,遇到了供應鏈、生產、研發甚至是部分營銷主管的碰撞,大家都基于對企業負責的態度,擺出了實施可行性、消費者認知等方面的障礙和難度,雖幾經周折,但因黃總的意向堅定,最終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識:可以朝這個方向走!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事業旅程,畢竟不像居家旅行般輕易。目標、線路組合、資源配置、戰略周期定義,一個點的疏忽或不科學、不嚴謹,都可將好想法變成白日夢。無論“因為”或“所以”,答案就都只有一個:企業運營是個系統工程,能夠起到統籌和帶動成長的,唯有系統化的戰略。
接下來,就是我們戰略咨詢公司拿手的作業展開了。
甲矩陣、乙模型、丙分析、丁評估、戊使命、己愿景、庚理念、辛目標。。。。。再幾經研討碰撞,盛洲戰略框架和系統規劃,凝結于50多頁PPT完整出爐。
且看整體定位部分:
企業使命:為中國人健康加油(為國人制好油)
品類定位:以非轉基因食用油為核心
愿景目標:進入中國食用油行業第一集團軍
并成為中國非轉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
看點一、將原先只是部分產品包裝所用的“非轉基因”概念,提升到了企業和品牌的整體定位。這個確立了盛洲食用油品牌的未來走向,直至格局。
看點二、將企業使命與未來的營銷傳播口號做了統一,規避了多數企業使命與Slogan表述花樣繁多,甚至是互不搭界、傳播成本高的弊病。“為中國人健康加油”與“為國人制好油”,實為一句話的兩種說法,一個莊重,一個更口語化,利于不同傳播手段的靈活選用。實際上這兩句話都來自企業內部,而我思考后,覺得把它提高融合到企業的使命里去,營銷效果會更彰顯。
看點三、大家注意到了,一個體量不大的區域性品牌,使命和愿景目標里竟都用了“中國”的表述。當時在外人的眼里,也許這種表述既是不自量力,不乏有吹牛的成分,更甚至是你鄧學君拿這個來忽悠盛洲的。這句話是隨后另一行業的一福建老板親口講的,我與他洽談咨詢合作時,有用盛洲的戰略咨詢做案例做簡介,他鄙夷地說,恕我直言,盛洲我比你還很了解,企業這么小,這目標有點吹吧?都是鄧總您忽悠的吧?
合作沒談成。是我主動與他失聯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上?,他企業現在已經黃了。
他當然不明白,以上事關、后來也已證明奠基了盛洲未來突圍和行業格局的戰略規劃,是經過與黃總團隊極其認真嚴肅地推理論證出來的,是盛洲事業抱負和企業家意志的真實體現。
這種抱負的實現,在我們其他戰略咨詢項目上也多獲得了驗證:企業家的事業抱負,是其事業成功的邏輯起點。
好了,讓我們回到實務的話題,既然你要“中國”了,那么最起碼在市場分布、甚至說生產布局和物流布局上要真正能體現出來個全國化的樣子,不然,你還是會被人認為只是個區域化的企業和品牌罷了。
就此,我們旋即與盛洲相關部門開啟了如何實現全國化運營的規劃,選取兩圖示意如下:
在市場覆蓋的“全國化形態”上,我們迅速部署了六個銷售大區的規劃,并在對應的預算下快速布建了團隊,按相應的策略推進招商。
生產布局的“全國化形態”,助推了江蘇興化生產基地的建設,并相繼啟動其它非轉基因油料作物產區的代工廠物色。
結合黃總在媒體界的資源,預算了央視和強勢衛視的廣告投放。。。。
當然我們也規劃了較為詳細的各職能配稱策略,比如研發與質量管控的策略,來保障非轉基因產品的純正與可追溯驗證,這些以整體戰略統籌起來的綜效(Synergy)追求,反過來用以保障和推動戰略的達成。
盛洲戰略規劃出臺之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話題,亦已從之前的靜水微瀾,迅疾演變成了全民覺醒和參與的輿論狂潮。
這個,全在我們的推算之中,無論時間進度、范圍和程度。
對趨勢的識別和把握,是企業家和戰略顧問們最重要的戰略素養。
趨勢的風口,我們是抓準了。
僅兩年的功夫,乘借著趨勢的順風,憑籍以上系統化的運營規劃及推進,就已使盛洲迅速獲取了市場和品牌形象的本地化突圍,并憑對策略的堅守,逐步堅實地駛入了全國化運營的快車道,成為中國食用油行業一支無法再可小覷的生力軍。本文開篇的那位品牌經理朋友對我說,他們就是從2009年后才開始不得不鄭重地關注盛洲的,他承認,之前的沒把盛洲當回事,確有掉以輕心之處。
時至今日,以“非轉基因食用油”做定位總綱的盛洲,收獲的戰略績效可觀:
盛洲食用植物油位列全國食用油品牌前五強,已當之無愧地進入中國食用油行業的第一集團軍。
擁有廈門、江蘇生產基地,控股港口庫容量五萬噸的現代倉儲,企業年生產能力63萬噸,已是產值約50億元的專業型集團企業。
并且,盛洲每年的業績都能按營業計劃達成,全國化市場推進和滲透的步伐依然穩健有力。
戰略和方向對了,路,就不怕遠,只要耐力足夠。而從過去的七年來看,盛洲在對戰略的堅持和運營耐力方面,是確有不少值得學習之處。這個,您在他的企業官網里,也是不難找出痕跡的,比如,我剛從他官網企業文化頁面剪切的這幅:
七八年了,對戰略和目標的一貫堅守,看似不難,其實不易,這是企業家定力的體現,也是企業終極格局的根基。
趨勢就是最大的優勢,“要求”背后的“需求”是真正的營銷價值。這個,值得戰略顧問和營銷人謹記。如此,反觀食用油和食品行業的當下,機會和縫隙依然大把。
周末在家,順手寫出以上,謹為回顧。
走進廚房,看見灶臺上的兩桶盛洲非轉基因食用油,安心一笑:
恐懼,是最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