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籽清理除雜
種籽在收獲、晾曬、包裝、運輸、貯藏中,難免會混進沙石、泥土、莖葉和其他雜物。除雜提高油的品質和出油率,減輕設備磨損、提高產量和降低能耗。
除雜采用振動篩,除雜后種籽含雜率<0.05%
(二)種籽剝殼及仁殼分離
種籽剝殼在于提高出油率,減少油分損失,提高油質和餅粕質量,充分發揮制油設備的生產能力,減少設備的磨損和維修費用,降低生產用電力消耗,并有利于皮殼的綜合利用。
剝殼機采用圓盤剝殼機剝殼,配以磁選螺旋上料機,有力防止任何鋼、鐵物料進剝殼機,剝殼率>92%。仁殼分離采用振動篩。仁中含殼率<8%,殼中含仁<0.5%,水份要求10—12%。
圖1:牡丹籽剝殼工藝流程如下:
牡丹籽 清理除雜 凈牡丹籽 剝殼 仁殼分離 仁 進入下一工序
雜質 進殼庫 殼
(三)霉變籽仁清除
種籽在收獲、晾曬、存放期間,難免因天氣和存放不當致使一些種籽發霉變質,清除霉變籽仁,以提高油的品質。牡丹籽仁是自然白色,只有剝殼后才能看出變質籽仁。變質籽仁只能用人工去揀,揀凈率要求≥99%。
(四)炒料
炒料可起到凝聚油脂,調整料結構,改善油質品質,提高產量,降低動力消耗。
炒料采有QD130型導熱炒鍋和PY110型導熱油炒鍋,炒料溫度130℃以下。烘炒時間40—50分鐘。
(五)壓榨制油
制油采用QD—9.0型磁選精濾螺旋榨油機。榨油全過程不涉及任何化學添加劑,確保油品安全、衛生、無污染,天然營養不受破壞。
圖2:牡丹籽壓榨法取油工藝流程
雜質 籽殼 籽餅 油渣
牡丹籽 清理 剝殼 籽仁 烘炒 上料 壓榨 毛油 過濾 清毛油
表6 牡丹籽油壓榨規程技術參數
含殼率(%)
|
入榨水份(%)
|
入榨溫度(℃)
|
餅厚(mm)
|
殘油(%)
|
5—8
|
6—8
|
120—125
|
1.5—2.0
|
6.2φ
|
牡丹籽油的精煉工藝
牡丹籽油精煉采用物理和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其精煉采用DB-1T小型高級食用油精煉設備精煉。采用DBYL—4.5自動排渣過濾機過濾。采用YG1-120NA型有機載體鍋爐供熱。采用導熱油作為熱能載體。采用堿脫酸,白土脫色。
圖3:精煉工藝流程
清毛油 脫 膠 脫 酸 脫 色 脫 臭 精煉油
脫膠水化
毛油中的膠性雜質,以磷為主。磷脂等膠狀物的存在,不僅降低油的品質,而且在堿煉脫酸工序中能促使油脂與堿液之間產生過渡的乳化作用,增加皂角的分離難度,加重中性油的損失,因此應先行去除干凈。
水化脫膠,在攪拌下升溫至60℃,加入油中含磷量的4—5倍的沸水,水溫略高于油溫。必要時,水中溶入油重0.2%—0.3%的食鹽可提高水化效果。加水操作是水化最重要的階段,要認真控制加水量,水與油的溫度,攪拌及加水的速度等。水化時要經常用勺子在鍋內取樣觀察,視情況靈活掌握加水量及加水速度。加水完畢,當膠粒開始聚集,即開始慢速攪拌,并升溫至75℃,當液面呈明顯油路時,即停止攪拌,靜置3—4小時,冬季4—5小時。直至水化油腳與油脂分離合格,放出油腳,得脫膠油進入下一程序。牡丹籽油含磷脂較低,在生產中不必單獨進行脫膠,可與脫酸程序一并舉行。
圖4:水化工藝流程示意圖
熱 水 熱水高位罐 比配機
清毛油 高位罐 比配機 加熱器 水化器
接真空系統
去中間罐 真空干燥器 離心機 廢水 油腳
牡丹籽油脫酸
油脂脫酸主要是除去毛油中的游離脂肪酸,以及油中的少量膠質、色素和微量金屬物質。脫酸操作是直接影響油脂精煉得油率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工業生產上應用最廣泛的是堿煉脫酸法。
堿煉脫酸操作:
1、堿的用量必須經過精確計算,并根據油的品質,批次和對成品油的要求等因素,經過實驗室小試,最后方可確定,其公式為:實際耗堿量=理論用堿量+超堿量
(1)理論用堿量:計算公式如下:
理論用堿量(kg)(GnaoH)=G油 ×油的酸價×7.13×10-4
式中,G油為毛油重量(kg);油的酸價化驗室測定;GNAOH為純燒堿(NAOH)重量,生產中換算成實際堿液濃度的重量或堿液體積流量。
(2)超堿量的確定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可以參照以下原則確定,一是純油顏色深、雜質多、用堿超量較多;二是成品油品質較高,用超堿量也多。超量一般占毛油重量的0.1%—0.3%
將清毛油泵入鍋內,攪拌均勻,使油溫升至60℃。同時進行快速攪拌,轉速為60轉/分,將計量好的堿液均勻噴灑入油中,繼續快速攪拌,使其與油充分混合。而后改為慢速攪拌,轉速為30轉/分。同時將溫度升至75℃,至油與皂粒呈明顯分離、易于沉淀時,停止鼓氣,讓皂粒沉降,靜置3小時,然后用稍高于油溫的熱水進行洗滌,以除盡油中殘存的皂粒等雜質。當油溫降至60℃開始過濾,進入下一程序。(附堿煉工藝流程圖)
圖5:堿煉工藝流程示意圖
堿池 水池 接真空系統
脫膠油 煉油鍋 水洗干燥鍋 堿煉油
皂角 廢 水
牡丹籽油脫色
油質的色澤和其他一些雜質,要經過脫色才能達到產品質量標準。同時為脫臭、精煉提供更有利條件。脫色要達到產品最終要求色澤指標;去除相關色素及數量金屬;進一步去除油脂中殘存的微量皂角,磷脂等膠質類雜質及某些異味物質;除去多環芳烴和殘留農藥;降低油質過氧化值。
脫色方法是:
采用活性白土作脫色劑,必要時可添加適量活性炭。脫色油脂從貯油罐借助真空作用被吸入脫色鍋內,在真空下加熱至90℃,油中的空氣和水分隨之被脫去。再吸入液態脫色吸附劑(用量根據脫色所達到的色澤標準,一般在油重的1—5%之間),在真空充分攪拌條件下(真空為絕對壓力8千帕),油與劑接觸約30分鐘后,冷卻至70℃,用泵送入過濾機中,除去脫色劑,得到脫色油。
圖6:脫色工藝流程示意圖
堿煉油 中間罐 脫色鍋 泵 壓濾機 脫色油
活性白土 廢白土
脫臭
油質脫臭的目的,在于除去油中引起異味的物質,及易于揮發的其他物質,改善油的氣味和色澤,提高油質的穩定性。油脂特有的氣味、脫色中產生的異味,油脂氧化產生的蛤臭味等。在脫臭階段,要求將這些不受人們喜愛的異味,在真空高溫直接噴入蒸氣蒸餾除去。
油脂脫臭操作要點
首先開啟節氣噴射真空泵的蒸氣閥門和冷卻水閥門,將脫臭鍋抽真空,當真空度達到一定時,開進油閥,利用真空將脫色油吸入脫臭鍋,再開啟導熱油閥門,將鍋內溫度升至190℃,升溫達到100℃時,即開啟直接蒸氣,使鍋中油充分翻動。噴直接蒸氣約3小時,整個脫臭過程中的真空,必須保持殘壓0.13—0.8千帕,直接噴射量約為加工油脂重量的5%—15%。脫臭時間到達前30分鐘,關閉導熱油升溫系統。油脫臭完成后,關閉直接蒸氣,開啟冷卻冷門,油冷卻70℃以下,最后關真空泵,破真空,泵出脫臭清油。
圖7:脫臭工藝流程示意圖
接真空系統
脫色油 脫臭鍋 冷卻油質 精過濾 脫臭成品油
噴入直接蒸氣
圖8:牡丹籽油制取●精煉工藝流程圖
雜質 籽殼 籽餅
牡丹籽 清理 剝殼 仁殼分離 仁 烘炒 壓榨
機榨油 真空過濾 清毛油
水化脫膠 堿煉脫酸 吸附脫色 蒸餾脫臭 成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