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兩種工藝:
物理壓榨工藝(本文用傳統物理榨油舉例,設備螺旋榨油機,原料菜籽)
將菜籽加水破碎(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炒焦) → 然后入鍋炒熟(炒到115攝氏度)
→ 再入螺旋榨油機壓榨 → 出毛油(半成品油)→ 將毛油沉淀
→ 進行毛油精煉(傳統工藝是將毛油加熱到130-140攝氏度后,每100Kg毛油兌水3-5 Kg進行提煉,脫磷脂、脫色、脫酸介) → 最后制成食用油
傳統物理壓榨法整個榨油和煉油過程未使用任何化學劑,所以不存在化學殘留。
化學浸出油工藝
先將菜籽壓成碎薄片 → 用稱為“六號抽提溶劑油”(俗稱六號輕汽油)浸泡,使油脂溶解在輕汽油中形成混合油→ 然后對混合油進行加熱,除去輕汽油,制成半成品油 → 菜籽毛油化學高溫精煉脫膠、脫色、脫臭(用15波美度的堿液提煉;脫色用膨潤白土,并適當加入活性炭) → 最后制成食用油
浸出油工藝從半成品油到毛油精煉,整個過程都在使用化學劑,有的提煉過程中甚至使用硫酸,所以浸出食用油中會殘留化學物質,用最先進的浸出油設備也會有微量化學殘留。浸出油還殘留黃曲霉毒素B1,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極強,其毒性為人們熟知的劇毒藥KCN的10倍,為砒霜的68倍。黃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強的生物代謝產物。毒性主要損害肝臟,可引起急性肝炎。黃曲霉毒素還有明顯的慢性毒性與致癌性,持續攝入可引起肝腫大、肝細胞重度脂肪病變并發生肝硬化。
物理壓榨油工藝不使用化學劑,無化學殘留,不破壞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產油率低,就拿油菜籽說只有33%,所以成本高;而化學浸出油工藝使用六號輕汽油、堿液、膨潤白土等化學劑,有微量化學殘留,可致癌,破壞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鐵、鋅等營養成分,產油率高(油菜籽可達40%),成本低。
看過兩種工藝的介紹后,你就會知道如何選擇食用油了,你還會購買外資品牌(如金龍魚、香滿園、胡姬花)的浸出油嗎?
食用油壓榨法和浸出法工藝的是是非非
自2004年10月1日起,在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開始執行新的國家標準,對食用油外包裝也進行了新規定,要求明確標出加工工藝、原料的原產地等。這一舉措充分尊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讓大家能夠明白放心的買油吃油了,是件好事。但是,非專業人士的普通消費者面對“壓榨”和“浸出”等專業工藝名稱也會一頭霧水,這些專業名詞到底意味著什么?僅從字面理解對嗎?
為此,我國著名的食用油專家、原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院長、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專家組組長丁福祺先生為我們講述了食用油包裝上標示的“壓榨”油和“浸出”油的問題,也澄清了人們普遍對這兩種油存在著誤解。
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兩種方法:壓榨法和浸出法。壓榨法是用物理壓榨方式,從油料中榨油的方法。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級溶劑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種方法,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工藝。
壓榨油和浸出油都須經過化學精煉才能成為可食用的成品油。只經過壓榨或浸出這第一步加工工藝得到的油叫毛油,毛油是不能吃的。壓榨油和浸出油在生產過程中都須通過堿煉、脫色、脫臭等化工過程進行精煉,去除油脂中的雜質,才能使之符合國家標準,成為可食用的成品油。
食用油國家標準是國家各部門協力,經過大量動物試驗、醫學臨床研究,共同制定出來的。符合國家標準的成品油,不管是用哪種工藝生產的,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認為用浸出法生產的油不如壓榨法的純,這種看法是極不確切的。衡量食用成品油品質的根據不是制油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而是國家為各類食用油制定的指標體系。國家標準的嚴格性、科學性保證了食用成品油的安全性。
1.食用植物油的制取工藝
我國和國際上一樣,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兩種方法:壓榨法和浸出法。壓榨法是用物理壓榨方式,從油料中榨油的方法。它淵源于傳統作坊的制油方法,現今的壓榨法是工業化的作業。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級溶劑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種方法。從世界食用油脂制取工藝的發展歷史來看,浸出制油工藝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浸出法首先在發達國家得到應用和發展。近年來,我國油脂科技工作者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浸出法制油技術在我國的油脂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浸出工藝在藥品和其它食品的生產領域也有較廣泛的使用。
對上述兩種制油方法,生產企業按不同需要選用,用其所長,互作補充,往往在同一個企業內采用壓榨和浸出兩種方法。例如,在生產風味油脂,如濃香花生油、芝麻油等時,為了保留油脂一定的濃香味,就得采取壓榨法(通過壓榨前的高溫蒸炒才能出香味),而不采取浸出法。但壓榨后的“油餅”內存留著的油脂,還得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來,再加工成成品油。再如,一些專門從事大批量非風味油生產的大型企業,它可以只用浸出法,也可以在用浸出法之前,先有個“預榨”過程,即用壓榨法從大量油料中榨出一部分油脂,再用浸出法從“油餅”中抽提出其余的油脂。這樣兩種方法的互補,既充分利用了“來之不易”的原料,又減少了溶劑的用量。
除了上述兩大生產工藝之外,在小批量風味油生產中,還有“水代法”、“水溶法”等工藝。
2.從毛油到成品油
不管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都還不能吃,它被稱作毛油。毛油中含有種種雜質,包括原料中的,榨取或浸出過程中產生的。有些雜質對人體極為有害(如棉籽油中的棉酚)。毛油經過進一步加工(即精煉),去除雜質,成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從毛油到成品油的加工過程,一般指脫膠、中和、脫色、蒸餾脫臭。也就是說,壓榨和浸出只解決制取毛油,而使毛油變成成品油,都必須經過一個化工過程的精煉。
3.成品油品質的衡量
關于食用成品油的質量,國家制定有一系列指標,稱國家標準。各類油脂都有相應的標準,一般都包含了“色澤”、“氣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雜質”、“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等項目的指標。其中“酸值”、“過氧化值”和“溶劑殘留量”為強制性指標。用國家標準檢測,凡是達標的,就是可以食用的成品油。
成品油按達標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四級最低)。如要得到成品油,如一級油(以前叫色拉油),不管是用壓榨還是用浸出得到的毛油,都必須作到無色、無味、無臭,“溶劑殘留量”的指標必須是“不得檢出”。
國家標準是由糧食、商業、衛生、醫學、輕工、化工以及公安等部門協力,經過大量動物試驗、醫學臨床研究,共同制定出來的。所以,能上市的成品油,不管是用哪種工藝生產的,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認為用浸出法生產的油不如壓榨法的純,這種看法是極不確切的。衡量食用成品油品質的根據不是制油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而是國家為各類食用油制定的指標體系。國家標準的嚴格性、科學性保證了食用成品油的安全性。
附:專家簡歷
丁福祺高級工程師(教授、研究員級),師從國際著名的油脂專家劉復光博士,我國自己培養的油脂專業第一個研究生。曾任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院長、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糧油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油脂》主編。國內貿易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高級顧問、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副會長、專家組組長。
這次食用油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表明國家從制度上重視食品安全,倡導消費者食用優質、安全、健康的食用油。同時,也表明國家從制度上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有權利知道自己一日三餐所食用的食用油到底是用什么原料生產出來的,到底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從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考慮,特別是從孩子的健康成長考慮,應該選擇壓榨油、選擇非轉基因油。這次食用油新標準的出臺,是中國食用油行業的里程碑,更是消費者健康生活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