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7 22:12:38
24日上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舉辦的“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會上,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在發言中回應一些歐美國家鼓吹的“中國糧食威脅論”說道: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不僅沒有對世界造成威脅,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今年小麥實現“十一連增”、秋收即將全面展開,盡管局部地區出現嚴重干旱,但總體上看,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他說,今年“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將糧食安全作為首場論壇的主題,這充分體現了新聞宣傳部門高度的政治自覺和關注蒼生飽暖的民本情懷。
畢美家談到,我國的糧食問題非常敏感,不僅國人關注,而且還備受世界關注。早在1994年,美國人布朗先生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時隔20年后,他又發表了《世界能養活中國嗎?》的文章,再次吸引世界眼球,一度使“中國糧食威脅論”甚囂塵上。事實勝于雄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用以上鐵的事實,響亮回答了布朗先生的疑問。應該說,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不僅沒有對世界造成威脅,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畢美家表示,在我心中,至今有一個解不開的結:一些歐美國家,一方面聲嘶力竭地鼓吹‘中國糧食威脅論’,說中國要養活其龐大的人口,必然要到國際市場搶購糧食,世界糧價將會上漲,一些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吃糧將越來越困難;而另一方面,他們的農業部長來北京,又都千方百計向我們推銷糧食、肉類、奶類等。這是不是在演雙簧戲!
同時,雖然我們目前已經實現糧食“十連增”,今年又是豐收年,有望“十一連增”,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糧食已經過關了。他說,事實上,盡管糧食連增產,但我國所面臨的糧食安全挑戰也在不斷加大。一方面,農業生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資源約束,土地每年減少數百萬畝,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惡化,水資源日益短缺,農民“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等等。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人口總量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剛性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1.4萬億斤,在糧食產量已經達到1.2萬億斤這個高水平的基礎上,如何保持每年300多億斤的增產,其難度如同跳高運動員,跳得越高,提高的難度就越大。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對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面對嚴峻挑戰,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明確提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就是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二十字方針”。我認為,只要我們堅定“三個自信”,進一步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保護好農民務農種糧、科技人員和各級干部支農抓糧的積極性,改革創新,綜合施策,就能牢牢掌握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主動權。作為糧食生產主管部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部門的天職,我們將與有關部門一道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重點是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守住耕地紅線,努力提高土地質量。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本。盡管第二次國土詳查,耕地的賬面數字增加了2.03億畝,但實際并沒有增加,這些耕地也一直都在耕種,只是過去底數不清,現在比較清楚了。習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文物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積極探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嚴守1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和14億畝谷物播種面積的底線。同時,要下大力氣提高土地質量。目前,我國耕地中,中低產田占了2/3。因此,我們要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到2020年建設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通過實施沃土工程、有機質提升項目、保護性耕作等,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
二是提升科技水平,努力挖掘增產潛力。
鄧小平同志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些年,我國每年都發生很多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始終保持穩定增長,其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農業裝備水平提高了,尤其是科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路子,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好兒有好娘,好種多打糧”。重點是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稻單產已接近1000公斤。積極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創新,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和糧增產模式攻關,推進關鍵技術入戶到位。比如,齊齊哈爾市在玉米種植上大面積推廣使用膜下滴灌節水技術,每畝增產30%-50%,用水量節約85%。通過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2013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5%,比10年前提高27個百分點,潛力仍然很大。現在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了,但玉米、水稻機械化生產還有差距。
三是加快改革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從長遠看,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抓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扶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目前,我國家庭農場近90多萬家,依法登記農民合作社近12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萬多家,各類公益性服務機構15萬多個,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按照投入產出規律的要求,積極穩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適應經營主體發生的變化,努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如,大力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據一些省份的典型調查,與農民自防相比,每畝稻田可減少農藥用量20%左右,降低用工成本38元,挽回稻谷50斤,節本增效100多元。再比如,黑龍江省克山縣仁發農機合作社,通過實施農機、農藝和規模經營相結合,玉米、馬鈴薯畝均分別增產200斤和700斤。
四是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我們加入WTO,目的就是想借助世界市場,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目前,全球的糧食貿易量大約在5000-6000億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我們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度進口,重點是做好品種余缺調劑和年度平衡調節。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品種的多樣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供給不足,需要適量進口進行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能量飼料、工業原料,也有一定量的進口。
五是認真做好節約糧食這篇大文章。
國家糧食局長任正曉在亞太經合組織農業和糧食部長會上講,每年在運輸、儲藏、加工環節浪費的糧食都在700億斤以上。也有研究單位認為,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可以養活2億人。看到這樣的數字,大家一定會感到觸目驚心。我們要牢固樹立“節糧就是增糧”的意識,新聞宣傳部門應大力倡導“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理念,持之以恒開展“光盤”行動,號召全社會節糧。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利用草原和莊稼秸稈,積極推進草食畜牧業發展。這樣,既可解決牛羊肉供給不足問題,又可節約飼料用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