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嚴重超采區 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7 22:15:10
日前,河北省農業廳發布河北將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區適當壓減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麥種植面積,改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為一年一熟制,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挖掘秋糧雨熱同期的增產潛力。同時還規定,對于項目區壓減小麥種植的農戶按照畝均500元的補助標準進行補貼。
本月初,北京市也出臺規劃將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定為重點控制區域,區域內逐步有序退出高耗水作物種植;暫不能退出的發展旱作農業或種植生態作物。根據“以水定業”的方針,調減用水結構。
為何兩省市不約而同推出類似舉措?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表示,我國每年用水58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占62%。每年農業用水缺口超300億立方米,平均生產1公斤糧食耗水量高達800公斤,而世界先進水平耗水量僅為500公斤。一方面用不上水,另一方面又大水漫灌。在此情況下,擇機分區域調整種植結構、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是必然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地下水超采區必須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讓土地休養生息,減少農業地下水灌溉量。這體現了新的糧食安全國家戰略在重視糧食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河北等地的規劃是一項好舉措。
小麥是北方農業灌溉的用水大戶,也是河北、北京兩省市此次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綜合小麥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來看:江淮地區基本供需平衡;淮河以北缺水100毫米以上,黃河以北降水量只能滿足小麥需水量的1/3,缺口需要灌溉補充;西北干旱區則主要靠灌溉。
種植結構調整會否影響糧食安全?
在規劃出臺前,河北已進行了相關試點調研。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院長王慧軍介紹,從今年武強縣5000畝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小麥田看,在穩產增產的前提下,每畝可節水70~80噸。如果在全省推廣,即使按每畝節水50噸算,全省3500萬畝小麥的節水量將相當于南水北調計劃給予河北的用水量。
北京市則在明確每年每畝大田200立方米的用水標準基礎上,還利用上設施、增農藝等措施,挖掘節水農業潛力和確保“菜籃子”產品供應穩定。北京配套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不同種植結構采用不同設施。糧田推廣移動式噴灌、指針式噴灌等先進節水設備與水肥一體化技術;菜田以覆膜灌溉和水肥一體化兩項節水技術為核心。
近年來,我國干旱發生范圍和程度呈增加趨勢,華北水漏斗區地下水超采形勢日益嚴峻。專家認為,要順應天時和作物生長規律,不是一味增加灌溉量,而是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這就要用好雨水、注重節水,在種植結構、抗旱品種、節水技術上做文章,實現農業從對抗性農業向適應性農業轉變,從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轉變。此外,深耕、合理施肥和中耕管理等良好的技術措施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