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新突破給中國糧食安全焊上“保險鎖”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8 14:36:42
10月10日,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第四期中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攻關項目進行測產。結果顯示,湖南省溆浦縣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片畝產超過了1000公斤,創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紀錄。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了“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尖銳命題,引爆國際輿論,甚至引發新一輪中國威脅論。國內國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表明,中國人的飯碗要始終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因此,中央歷屆領導集體都注意把糧食安全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考察中國糧食安全,雖然現在中國人衣食無憂,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面臨巨大的挑戰。人口基數大,并且還將繼續增長,未來幾年將會達到人口峰值。由于城鎮化和道路交通的推動,耕地面積持續減少,18億畝耕地紅線隨時可能被沖擊。中國環境總體惡化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業生產存在生態安全風險。糧價長期偏低,種糧比較效益不高,難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等等。這些挑戰都是躲不開、繞不過的坎。如何應對挑戰、維護中國糧食安全?很顯然,依靠科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一條最佳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創造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新突破,無疑是給中國糧食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險鎖”,也為解決人類饑餓帶來了新福音。為什么這樣說?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解釋。
首先,超級稻畝產新突破意味著用經濟辦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必須避免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相反的要適度供大于求,這是糧食作為特殊商品屬性決定的。供大于求造成糧價下跌,糧農利益受損。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在耕地、糧價不變的條件下,既保證了市場的糧食供應,又提高了農民種糧收益,這樣用經濟辦法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一方面付出的成本最小,另一方面這是鞏固糧食安全最有效最持久的關鍵一招。
其次,超級稻畝產新突破滿足了人口增長的客觀需要。中國還要過幾年才達到人口峰值,糧食供需矛盾到那個時候才最突出,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超級稻畝產2004年突破800公斤,2012年突破900公斤,2014年突破1000公斤,這樣一條畝產螺旋式上升的曲線,預示著糧食增加比人口峰值到來搶先了一步。這是中國農業部、袁隆平科研團隊高瞻遠矚、努力奮斗的結果,為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提供了堅強保證。
再次,超級稻畝產新突破加強了中國深化改革發展的主動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當前,中國正在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個“新四化”建設。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的意義還在于,糧食安全沒有落入依賴進口的陷阱,而是與“新四化”建設是協同推進。如此一來,國家就能夠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牢牢掌握改革發展主動權,使之不因發生糧荒而造成改革發展轉向。
科研攻關沒有止境,維護糧食安全沒有止境。面向未來,“80后”老頭兒袁隆平又對超級稻產量提出了更高目標。人們將會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超級稻將是一塊舉足輕重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