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糧“在行動” 讓傳統回歸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5-08 14:38:56
秋日的艷陽下,古稀老者、力強中年、風華驕子、沖齡學童……一張張各自不同的面孔在清華大禮堂中發出倡議:“節約一粒糧,我們在行動”,讓惜糧愛糧、儉以養德的美德復位、傳統回歸。糧為邦本,食為政首。糧食之于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從沒有改變。
2014年世界糧食日暨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的主會場活動在清華大禮堂舉行,警示公眾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節約一粒糧,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生于1930年的袁隆平院士,是活動現場中惟一的“80后”。在他看來,糧食之寶貴,勝過黃金寶石,饑荒來臨時,唯有糧食方能果腹。
當前,糧食生產連迎豐年,廩庫充盈。生活愈加富足的社會,卻漸漸忘卻“鋤禾”的汗水和辛苦,損失糧食、浪費糧食現象逐漸凸顯。國內每年3500萬噸糧食產后損失數字的出爐,引發震驚和惋惜的同時,更需要全社會從我做起,從每餐做起,節約一粒糧。
袁隆平期許的表示,你們不要浪費糧食哦,水稻畝產每增加3~5公斤,我們就要付出無數的汗水。
30多年前,饑餓感還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光盤行動提醒公眾,饑餓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而即便時至今日,尊重糧食仍是需要被奉行的古老美德之一。光盤行動發起人、《中國國土資源報》報社副社長徐志軍帶著一個大而光的盤子來到現場,潔白的盤子后底,醒目地寫著兩個字“見德”———光盤見德。他說:“今天無剩飯,從我做起,我,是光盤。我在很多地方做過很多場光盤行動,對我來說,光盤不止是一種行動,更是儉以養德的意識。”河北省保定市西高莊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里每周都有一個“人人上講堂”活動。西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煥榮說,人人上講堂,講的最多的還是節儉,雖然西高莊村村民的生活已經很富足,但節約糧食的傳統始終不能丟,節儉是持家之本,更是治國之道。
來自國內最大糧倉———黑龍江的種糧大戶吳德顯用一句最樸實的話,說出了對糧食的尊重和愛惜:“我是農民,農民種地不易,糧食要顆粒歸倉。”農民、廚師、糧食保管員、軍人、婦女、運動員、小學生,愛糧節糧的倡議聲匯聚在清華大禮堂,將化成愛糧惜糧的正能量,喚醒全社會行動起來。
愛糧惜糧,勿以善小而不為。呼喚每個人行動起來,真正在每個人心中讓美德復位,讓傳統回歸。愛糧節糧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