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和動物油都是由各種脂肪酸構成的。一般認為植物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熔點較低,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并且不易凝固或沉淀在血管壁上。而動物油含有的是熔點較高的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容易凝固在血管壁上,從而導致動脈硬化。
另外,食用油中還有一種必需脂肪酸,它是一種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不但會影響生物膜結構的更新,還能促進膽固醇變成膽汁酸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淀,進而起到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要高于動物油。另外,植物油中不含膽固醇,而含有豆固醇、谷固醇等植物固醇。這類植物固醇不會被人體吸收,而且能夠阻止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
正因為如此,植物油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健康油。不過,范志紅告訴記者,過多食用油脂都會令人發(fā)胖,而發(fā)胖后都可能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而且不同的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種類和量也不同。比如說,棕櫚油雖然是植物油,其中的飽和脂肪酸卻比豬油還多;魚油雖然來自動物,但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卻比花生油還高。所以,人們選擇脂肪來源的時候,不應當絕對地用“植物”和“動物”來區(qū)分。
美國生化學者肯尼思·卡羅爾博士在國立癌癥研究所召開的會議上指出,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雖然不是致癌物質,但如果食物搭配不當,它也有助長癌癥發(fā)生和發(fā)育的作用。很多人為了預防心臟病,只吃植物油,但愿將來這不至于成為癌癥患者的病因。
據(jù)了解,不飽和脂肪酸中有一類是“多不飽和脂肪酸”,部分植物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容易氧化,如果抗氧化物質攝入不足,就可能生成過氧化酯質,這種物質能引起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等疾病,嚴重的甚至可能誘發(fā)癌癥。
“所以,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不要用來進行高溫煎炸。因為在高溫條件下,植物油容易氧化,不但會降低油脂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還會產生很多有害物質。”范志紅說,這時選擇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或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棕櫚油會更好,這類油熱穩(wěn)定性好,高溫下產生的有害物質較少。不過,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對食物進行煎炸。
其實,動物油所含有的膽固醇對人體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體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原料,并且合理攝入還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可見,動物脂肪也有很多對身體有益的成分,我們大可不必有談‘葷’色變。”桑立偉說。他認為,1∶2的葷素油比例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條件允許,盡量搭配食用一些橄欖油或山茶籽油等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消費者應該對市面上出售的‘植物奶油’或‘植物黃油’特別注意。”范志紅強調,“它們是大豆油經人工加氫制造的產品,口感和烹調效果都類似黃油,脂肪酸比例也類似黃油。盡管它們不含有膽固醇,卻含有不利于心臟健康、促進糖尿病發(fā)生的‘反式脂肪酸’,營養(yǎng)價值較黃油更低,不應經常給兒童和老人食用,更不能給孕婦和嬰幼兒食用。”
美國著名營養(yǎng)學家塔斯教授曾指出,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應該保持一定比例,也就是說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和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較多)要搭配在一起食用才更科學、更健康。
現(xiàn)在城市人一提起肥肉、動物油就會害怕,怕過多攝入動物脂肪會導致高血脂和肥胖,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等。但是,許多人并不清楚,植物油的主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入過多會積累脂肪,而多余的脂肪能在人體內形成過氧化脂質,對健康也不利,這就是為什么專家強調要限油的原因。
應該怎么辦呢?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食療營養(yǎng)部主任王宜教授的建議是,食用油在適量攝取的大前提下,應該“葷素搭配”更為適宜。
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調油食用量不要超過25克,一個月就是750克,王宜教授根據(jù)植物油與動物油中含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量計算,每人每月以食植物油250克和動物油175克較為適宜,即植物油與動物油的搭配比例為10:7(每吃1000克植物油就要配700克動物油)。搭配合理了,不但無須考慮動物油中的高膽固醇,而且還可以互相補充兩者的不足。
王宜教授說,肥肉中的動物油含量較高,而且其中還有很多對健康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比如花生四烯酸可降低血脂水平,與亞油酸、γ-亞麻油酸合成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前列腺素;肥肉中的雙碳多烯酸為長鏈不飽和脂肪酸,與人體神經系統(tǒng)及大腦組織生長發(fā)育息息相關。還可防止膽固醇堆積、血小板凝集,而這些作用正是植物油所欠缺和不能替代的。
那么,在平時的飲食中,如何才能把這個比例掌握好呢?專家建議,炒葷菜時,不妨把純瘦肉換成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相應的植物油就可以少放一點,這樣吃起來才更健康。
烹調食品巧限油量
■用好限量油壺。
■盡量選擇不用烹調油或用油很少的烹調方法,如蒸、煮、燉、燜、涼拌等。
■盡量不用油炸的方法制作食品。
脂肪包括亞麻酸、亞油酸、單不飽和脂肪以及飽和脂肪。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亞麻酸和亞油酸,它們屬于多不飽和脂肪,必須從體外攝入。人體可以用這兩種脂肪酸合成20種不同的脂肪酸,包括各種單不飽和以及飽和脂肪酸。
亞麻酸和亞油酸是你必需的;它們分別是腦細胞和前列腺素的原料。你完全沒有必要害怕飽和脂肪,它不會減少好膽固醇,也不會增加壞膽固醇的氧化。美國著名的弗雷明漢姆心臟研究項目主任威廉·卡斯太里發(fā)現(xiàn):“你吃的飽和脂肪、膽固醇、高熱量食物越多,你的血清膽固醇就越低,你就越身輕如燕,充滿活力。”
氫化油,一個聽起來非常專深而又陌生的名詞,似乎與你我無關。其實,氫化油就是一種食用油,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見到時不認識罷了,它就是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經過加氫、過濾、脫色、脫臭等工藝處理而成。
中國農業(yè)大學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專家范志紅副教授稱,氫化植物油對健康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危害: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聚力,促進血栓形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促進動脈硬化;增加II型糖尿病和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影響嬰幼兒和青少年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并可能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
雖然氫化油是以植物油為原料,但其特性卻更像含飽和脂肪酸為主的動物油如飽和度增加、熔點升高(硬度加大),故氫化油又稱“硬化油”。植物油經氫化后其分子結構更加穩(wěn)定而不易被氧化(變質),因而用氫化油煎炸的食品在貨架上的保鮮期明顯延長,超市或西式快餐店等所出售的炸薯條、炸雞腿等油炸食品都是用氫化油加工的。氫化油的另一名字叫起酥油俗稱白油,是用來制作餅干、糕點、酥皮的重要原料,我們平常吃的糕點中大多含有這種氫化油。生日蛋糕上顏色鮮艷花朵的主要原料是人造奶油,而人造奶油中含氫化油80%~85%;除生日蛋糕外,巧克力、冰激凌、奶油餅干、奶油面包等食品中都可見其身影。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豬、牛、羊等畜類動物油戒備比較明顯,但對氫化油卻視而不見。事實上,氫化油對健康的不利遠比畜類動物油大,國外研究證實,經常攝入占總熱量5%的氫化油,即每天10~15克(相當于100克奶油蛋糕或50克桃酥或40克起酥),就會對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這是因為植物油脂肪酸多為順式結構,但通過氫化后改變了這種原有的分子結構,變成了反式結構的脂肪酸。
解析2 慎選轉基因大豆油
有些色拉油或調和油的主要成分是轉基因大豆油。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記者發(fā)現(xiàn)年紀較大的消費者,多表示并沒有十分留意是否是“轉基因”大豆油,但他們對于產品的產品價格比較敏感。一位正在購買食用油的消費者郭女士表示,“我買轉基因油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市場上很難購買到‘非轉基因大豆油’,如果選擇花生油和玉米油等,一桶5升的油價格都比大豆油貴20元以上,一瓶橄欖油則要貴數(shù)倍以上,我屬于內退人員,一個月只有500多元錢,出于經濟因素恐怕只能被迫食用轉基因油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我國并不限制使用“轉基因”原料,生產廠家選擇“轉基因”原料生產主要還是出于成本考慮?,F(xiàn)在進口大豆100%是轉基因大豆,其出油率在20%-21%之間,而國產的大豆出油率只有17%,價格卻比進口的貴,因此多數(shù)廠家都會使用進口大豆。據(jù)估算,平均每桶5升非轉基因大豆油要比轉基因大豆油的成本貴2-3元錢。由于我國多數(shù)消費者對價格還較敏感,對“轉基因”產品了解不多,多數(shù)大廠商都不愿提高成本,生產“非轉基因”產品。
目前,很多國家對轉基因食物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冷酷的,歐盟15國盡管某些轉基因成分被允許在食物中使用,但當歐盟的法例收緊后,實質上禁止了任何新的轉基因食物。斯里蘭卡從2001年5月1日起,所有轉基因食物都被禁止進口。挪威是全世界監(jiān)管轉基因食物最嚴格的國家,政府禁止數(shù)種含有耐抗生素標示基因的轉基因作物及制品進口,政府亦執(zhí)行轉基因標簽制度。日本自2001年4月1日,所有的轉基因食物都規(guī)定必須經過安全檢驗,針對轉基因成分超過5%的食物,執(zhí)行強制性標簽制度。
提醒1 食用油每天別過兩勺
實際上,在營養(yǎng)專家眼里,食用油只是食品的一種,人們所需要的一些營養(yǎng)成分不可能全部從食用油中獲取。
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營養(yǎng)科副主任王璐介紹,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由脂肪酸及甘油組成。脂肪酸按照飽和程度,根據(jù)雙鍵數(shù)量的多少,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可促進生長發(fā)育。但是這種物質具有不穩(wěn)定的特點,很容易自動氧化而產生有毒的過氧化物。過氧化物會使脂質發(fā)生變化,損害細胞并引起其老化。“飽和脂肪酸”可以通過攝取其他食物獲得,“不飽和脂肪酸”就需要依靠人們吃油獲得。
王璐介紹說,根據(jù)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在飲食不太油膩的情況下,每人每天的食用油使用推薦量為25克。一個普通的小湯匙,說兩湯匙就夠25克的分量了。而現(xiàn)在人們往往一頓飯的用油就會超過這個量。
提醒2 不要長期食用同一種油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洪昭光教授建議:除了每人每天食用油不要超過25克外,不要長期食用一種油,平時用油時,要適當搭配一些高端食用油,如核桃油、紅花籽油、山茶籽油或橄欖油等。具體做法是:在食用3斤花生油的這段時期內,應配合1斤核桃油或紅花籽油等,偶爾替換和搭配食用高端食用油可以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病疾病。對于已經患有冠心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和糖尿病的人群,應把高端食用油作為日常用油的主要選擇。
植物油與動物油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鑒別:
「1」形態(tài)不同:在通常溫度下,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羊油等多為固體狀態(tài),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等多為液體狀態(tài)。
「2」熔點不同:動物油的熔點高,植物油的熔點低。
「3」吸收率不同:一般說來,熔點低的油,越接近人體體溫的油,吸收率越高,可達97%~98%,一旦油的熔點超過50℃人體就難以吸收,吸收的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就大。
「4」脂肪酸不同,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多,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多。飽和脂肪酸熔點高,在同樣溫度下與不飽和脂肪酸相比,容易凝固,沉淀在血管壁上,這是導致人體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這些酸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素,對于皮膚,毛發(fā)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如果不飽和脂肪酸供應充足,他的皮膚一定潤澤光滑,頭發(fā)也會烏黑發(fā)亮,反之,皮膚粗糙,容易脫屑,頭發(fā)干脆。
「5」膽固醇含量不同:動物油中含較多的膽固醇,而植物油基本上不含膽固醇。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糖尿病等病的誘因。植物油中所含的豆固醇、谷固醇等不但不被人體吸收,而且能夠阻止膽固醇的吸收,這是植物油的最大優(yōu)點。植物油中所含的麥角固醇,是維生素D的前身,經紫外線照射可轉化成維生素D。
「6」吸收維生素的種類不同:脂肪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只有食物中含有足夠的脂肪,脂溶性維生素才能被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有四種,即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動物油能吸收維生素A和維生素D,植物油能吸收維生素E和維生素K。維生素A和維生素D,是人體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營養(yǎng)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K,是人體中血液和生殖系統(tǒng)需要的營養(yǎng)素。
從以上兩種油的性質比較來看,植物油的營養(yǎng)價值高,對人體健康有用成分多,少食動物油多食植物油,能使人體健康成長,延年益壽。
植物油與動物油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鑒別:
「1」形態(tài)不同:在通常溫度下,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羊油等多為固體狀態(tài),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等多為液體狀態(tài)。
「2」熔點不同:動物油的熔點高,植物油的熔點低。
「3」吸收率不同:一般說來,熔點低的油,越接近人體體溫的油,吸收率越高,可達97%~98%,一旦油的熔點超過50℃人體就難以吸收,吸收的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就大。
「4」脂肪酸不同,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多,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多。飽和脂肪酸熔點高,在同樣溫度下與不飽和脂肪酸相比,容易凝固,沉淀在血管壁上,這是導致人體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這些酸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素,對于皮膚,毛發(fā)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如果不飽和脂肪酸供應充足,他的皮膚一定潤澤光滑,頭發(fā)也會烏黑發(fā)亮,反之,皮膚粗糙,容易脫屑,頭發(fā)干脆。
「5」膽固醇含量不同:動物油中含較多的膽固醇,而植物油基本上不含膽固醇。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糖尿病等病的誘因。植物油中所含的豆固醇、谷固醇等不但不被人體吸收,而且能夠阻止膽固醇的吸收,這是植物油的最大優(yōu)點。植物油中所含的麥角固醇,是維生素D的前身,經紫外線照射可轉化成維生素D。
「6」吸收維生素的種類不同:脂肪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只有食物中含有足夠的脂肪,脂溶性維生素才能被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有四種,即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動物油能吸收維生素A和維生素D,植物油能吸收維生素E和維生素K。維生素A和維生素D,是人體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營養(yǎng)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K,是人體中血液和生殖系統(tǒng)需要的營養(yǎng)素。
從以上兩種油的性質比較來看,植物油的營養(yǎng)價值高,對人體健康有用成分多,少食動物油多食植物油,能使人體健康成長,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