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51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80萬噸左右。承包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達5253戶,大戶承包耕地面積33余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9.9%。隨著土地流轉力度加大,我市糧食集中連片種植規模還在不斷增加。可每到收割季節,種糧大戶晾曬稻谷只能“靠天吃飯”,水稻烘干問題已嚴重制約我市種糧大戶發展。
水稻收割時間集中、收割量大,受天氣、場地、人工等因素限制,水稻常常不能及時晾曬。尤其是近年來水稻收割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已嚴重不能滿足收曬需求。
“有天無地曬、有地無天曬”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市種糧大戶。早稻收割常遇下雨天氣,桂陽縣種糧大戶侯東平為此煩透了。2013年,他收割的5萬多斤稻谷就因下雨天氣不能晾曬而發芽,損失慘重。他說,早稻收割期間,稻谷水分含量較高,加上雨水多,稻谷易發芽霉爛。天氣晴好時,一邊收割一邊曬谷,曬干稻谷需要兩三天時間。讓人最煩的是沒有大型曬谷場,無奈只好曬在道路上。
在我省北部,環保水稻烘干機已大量普及。烘干機可人為控制溫度、濕度等因素,在不損害食品原材料品質的前提下,降低食品中含水量,使其達到國家安全貯存標準。
據了解,盡管傳統的自然晾曬費時費力,限制條件多,但受成本、利用率、場地等因素限制,當前水稻干燥的規模化、機械化發展仍然緩慢,只有極個別種糧大戶使用烘干機。汝城縣種糧大戶何世慧今年種糧1400畝,為解決稻谷收曬難題,他花15.8萬元購買了一臺日烘干量為30噸的烘干機。他今年早稻產量為600余噸,一臺烘干機遠不能滿足需求。但由于烘干機價格過高,他無力購買功率更大的烘干機。
如今,水稻種植日趨規模化,烘干水稻采用機械化方式勢在必行。環保水稻烘干機的推廣將實現省工節本,提高種植產業化、規模化程度,并確保糧食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