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政辦發〔2016〕65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單位:
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省糧食生產作業現代化,經省政府同意,現就開展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省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日益加快,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約束因素日益加劇,糧食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擠壓矛盾日益凸顯,糧食生產進入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能力、提高發展效益的關鍵時期。從省情出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將糧食生產現代化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糧食生產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集約生產,推動規模經營;有利于加快促進糧食生產集成、節本、提質、增效;有利于加快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從我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出發,充分認識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意義,突出重點,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確保完成推進行動各項目標任務。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效益農業為中心,以實現糧食生產現代化為主線,以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為目標,實施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打造農業機械化發展升級版,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整體推進。采取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市、區)整縣(市、區)推進、非糧食主產縣(市、區)重點產糧鄉鎮整體跟進的方式,圍繞突破薄弱環節,突出工作重點,典型引路,由點及面,全面推進。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的優勢作物、經濟條件、生產規模、機械化水平等因素,推動農機化技術集成,優選適宜的技術路線和裝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3.機藝融合,協同發展。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增效農藝技術為依托,結合采用信息化技術和農田基本建設等工程技術,加強農機、農藝等多部門聯合攻關、協同配合,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技術融合。
4.政府引導,多方參與。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生產規模經營者為主體,吸引銀行金融、農機企業和科研、推廣、教育等部門參與,匯聚多方力量,增加資金投入,形成合力推進全程機械化的運行格局。
(三)發展目標。
2016年在全省全面啟動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到2019年基本完成建設任務并進行檢查評估,2020年進一步鞏固完善、全面提高和總結驗收。到2020年底,力爭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其中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以上,植保機械化能力達到60%以上,機械化烘干處理能力達到60%以上,秸稈機械化處理水平達到80%以上。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力爭達到《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任務目標》(見附件1)要求。
三、主要任務
(一)突出兩大作物種類。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作物。
(二)聚焦六個生產環節。以提高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
(三)明確一個主攻方向。提升水稻、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重點是全面提高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免耕播種、精量播種、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機械化收獲和秸稈處理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著力解決高效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
(四)探索一系列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根據全省主要糧食作物優勢產區、種植模式和全程機械化特點,確立推進全程機械化主要內容,分作物、分區域,總結形成適宜區域發展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五)探索形成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機制。探索形成政府扶持引導、農民主體運行、多方參與合作、技術裝備支撐、農機農藝融合促進、市場化方式推進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健全運行有效、統一規范、公開透明、市場化運作的區域化農機服務機制。建成一批率先實現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創建一批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區和示范縣,發展一批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社會服務組織。
四、推進措施
(一)加快提升全程機械化生產裝備水平。
1.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能力和水平。在全省實施敞開普惠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 “自主購機、敞開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 ”的補貼操作方式,按照惠民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則組織實施補貼工作。補貼資金實行全省總量控制,動態調劑管理,據實結算兌付。年度補貼資金連續滾動使用,實施敞開式普惠補貼,滿足購機需求。省級資金一方面用于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機具累加補貼,另一方面與國家資金捆綁使用擴大規模。
2.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實現全程機械化目標傾斜。發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將補貼重點向全程機械化所需主要機械裝備和關鍵環節、薄弱環節所需機具及裝備技術聚焦,加快彌補全程機械化 “短板 ”和 “薄弱點 ”,加快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機裝備結構由小型向大型、由低端向高端、由單功能向多功能調整發展。
3.深化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改革,施行簡政放權高效務實的補貼工作機制。實施補貼資金市場化分配改革,補貼金額根據當地農機購買情況據實分配;實施補貼申領兌付方式改革,凡是按照補貼政策購置農機,自主申請后均可據實享受補貼;實施補貼操作權責改革,補貼由當地農機、財政部門全權辦理;實施補貼機具省域購置制度改革,允許補貼對象通過生產企業直銷方式購機。
(二)大力培育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
1.多元化發展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引導廣大農民通過農機化生產和耕地、勞動、技術等要素合作,發展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社會工商資本和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揮資本、技術、裝備等優勢,依法領辦創辦機械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組織管理優勢,引導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建立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整屯整村成建制的組織形式推進機械化規模經營。
2.扶持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按照 “一鄉一合作社 ”的布局和自愿建設、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及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市、區)每個鄉(鎮、街道),平均扶持建設一個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加省級農機化建設資金規模,扶持農機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機裝備建設,補助用于農機裝備建設和機具庫棚建設,推動農機裝備升級換代。機具補助建設資金總體上按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省級財政資金、新型主體自籌資金3∶3∶4的投入比例安排,平均享受補貼的農機裝備投資額度350萬元;庫棚建設資金按照建設面積,實施定額補助。同時,按照區域布局、梯次推進、均衡發展的原則,在非糧食主產縣(市、區)重點產糧鄉鎮逐步推進。
3.鼓勵支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組織開展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推廣活動,廣泛吸引和鼓勵支持周邊廣大農戶參與到其生產經營活動之中,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鼓勵扶持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機械化生產方式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和聯戶經營、合作經營,擴大全程機械化生產經營面積。各地要與省扶持政策相結合,按照土地總體規劃,在建設用地中,合理安排用于建設單位開展機具庫棚建設的年度計劃指標。
(三)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
1.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全省糧食主產縣(市、區),按照 “一鄉一個示范區”的布局,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每個示范區面積不低于3000畝。示范區建設要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示范推廣等項目相銜接相結合,集成優勢,結成合力,共同發展。
2.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建設示范區。建立項目首要投放機制,整合集成相關項目和建設資金,向示范區打捆投放。建立形成示范區為項目建設搭建平臺、項目建設助力示范區發展的互動互利的運行機制。推動一批建設項目在示范區集成示范。將農機化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糧食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將農業技術、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種子等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示范。將保護性耕作、高效植保、秸稈綜合利用、土壤質量保護、環境修復治理等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農業技術示范。將土地整理、農業開發、農田水利等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適合機械化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將農業信息化、市場開發等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 “信息化+農機化 ”生產經營示范。將農田防護林、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農業等建設項目向示范區組裝安排,開展綠色休閑農機農事體驗田建設。
(四)探索形成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推廣方式,建立推進農機農藝相協調的合作推進機制,集成示范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和配套機械裝備。
1.以玉米種植為主的糧食主產縣(市、區):集成示范推廣以大型收獲機與技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重點是與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的深松整地、免耕精量播種、高速高效精量播種、高效精準施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烘干等機械化技術作業模式。
2.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糧食主產縣(市、區):集成示范推廣以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育秧和機插秧為核心的實施規模經營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重點推廣規模化生產的集中育秧、乘座式高性能插秧機、大型機械化烘干設備與技術為主,集成示范秸稈還田耕整地、高效植保、大中型聯合收獲及秸稈處理等機械化技術作業模式;部分適宜地區示范缽體苗機械化移栽技術。
3.鼓勵和支持集成示范推廣大豆、馬鈴薯等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模式和技術裝備;積極探索和總結大豆、馬鈴薯等作物輪作全程機械化技術路徑和作業模式。
(五)加快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1.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發展多元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進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托管服務、租賃經營等農機社會化服務,對實施全程機械化的薄弱點、薄弱區域和薄弱環節,提供優質農機社會化服務,切實提高全程機械化實施程度。
2.發展培育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加快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建設全省統一的農機作業動態信息監測與服務平臺,及時采集和發布農機作業供需信息,大力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引導銀行金融、工商社會資本和 “互聯網+”等資本和產業要素投向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建設,推進農機作業服務向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加強農機化基礎建設。支持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興建農機具庫棚,不斷加強機耕道路和農機維修網點建設,切實推動解決農機 “住房難、行路難、看病難 ”等問題,努力改善全程機械化發展條件。
4.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監理技術裝備建設,不斷提高農機安全監理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制度機制,不斷深化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全面推進 “平安農機”創建活動,為推進全程機械化安全生產護航。
(六)建立和完善工作推進機制。
1.建立省、市(州)、縣(市、區)和部門責任聯動工作機制。采取省級主導、市級推進、縣級主體、部門組織實施的方式,開展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省級主導,就是省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和措施,支持和指導市縣組織開展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工作。市級推進,就是市(州)政府對縣(市、區)工作給予政策支持,進行組織推進、協調落實、督導檢查,確保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縣級主體,就是縣級政府是承擔本地區推進全程機械化各項工作任務的責任主體,負責將各項支持政策和項目資金統籌落實到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行動中,保障如期實現各項目標。部門組織實施,就是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承擔和完成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相關工作和任務。
2.制定和落實省級支持政策和措施。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優先在糧食主產縣(市、區)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業務,通過農業信貸擔保方式為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積極推動開展農機金融租賃、農機抵押貸款等金融業務創新,著力解決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機裝備建設中的 “融資難 ”“融資貴 ”問題。
(2)強化技術支持。優先在糧食主產縣(市、區)集成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形成適合實際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每年全省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面積400萬畝,高標準農機深松作業補貼面積600萬畝。
(3)強化基礎建設支持。整合省級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優先向糧食主產縣(市、區)投放,從著力解決全程機械化發展條件問題入手,開展農田基礎建設,為農機規模化作業創造條件。
3.落實和完善市、縣級支持政策和措施。
(1)建立支持全程機械化發展的財政等各項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市(州)、縣(市、區)政府支持實施全程機械化的扶持政策與配套機制,制定支持全程機械化的資金傾斜措施并切實落實,保障必要工作經費。
(2)建立項目資金統籌投放機制。縣(市、區)政府要建立推進全程機械化項目資金統籌規劃、打捆投放的管理運行機制。對省級下達的相關建設項目和資金,重點在縣級進行整合,并按照 “管理渠道不改變、使用用途不改變、責任主體不改變、政績業績主體不改變、形成成果共享共用”的原則,對項目資金進行統籌安排,確保各項項目建設措施落實到位。各市(州)政府要落實責任,整合力量,推動創建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示范縣(市、區)。
五、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
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是事關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各地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動行動列入重要日程,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切實抓實抓好。要建立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各盡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組織領導體系。要搞好統籌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落實工作任務,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責任機制。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及時調度、匯總工作情況,為指導和推進工作提供依據。
(二)強化扶持推進。全省各級農機(農業)、財政、發展改革、國土資源、科技、水利、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環保、林業等有關部門,要積極參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有關農業基本建設、農業開發、土地整理、重大技術和農機購置補貼、農機作業補助、農業技術示范等項目資金要向推進行動的實施區域傾斜。要落實有關農機化發展的稅費減免措施,強化對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的金融支持和信貸服務,積極探索發展農機金融租賃服務。要進一步加強農機試驗鑒定、技術推廣、安全監理、質量監督、教育培訓、信息宣傳等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確保推進行動順利實施。
(三)強化技術支撐。省農委要組織成立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按作物設立由農機化行業和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有關專家組成的專業組,開展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培訓交流、驗收考核等工作。各地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技、農機推廣機構和生產企業、科研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分作物、分區域總結推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
(四)強化績效考核。要制定科學的工作評價考核機制,把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納入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考核內容,建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評價體系,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績效考核。要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評價考核與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產糧大縣獎補和縣級政府績效考核掛鉤。省農委要會同相關部門,根據省政府部署,統一組織對各縣(市、區)全程機械化實現情況進行檢查檢收。
(五)強化宣傳引導。各地要及時總結推進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通過組織召開現場觀摩活動、開設網絡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集中發布推進全程機械化技術成果、工作進展等,加強交流學習借鑒。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為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