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曬糧”是多少年來普遍存在的“老大難”。每到糧食收獲季節,農民就為這發愁,“收到家里怕發霉,堆在路邊怕生芽,自然晾曬沒曬場,公路上曬糧有污染又不安全”。據調查測算,由于晾曬不及時、方法不當,造成糧食蟲害、霉變、發芽、鼠害,山東省每年損失糧食大約45億斤,占到總產量的5%左右。
高青縣常年種植小麥、玉米都在60多萬畝。眼下已是秋冬之交,往年即使這個時候,也會有農戶在曬場上、公路邊曬糧。可今年自秋收以來,情況大為改觀。
近年來,高青縣在農業耕、種、收實現機械化之后,農機化生產向更高層次邁進,農機部門借助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扶持,示范帶動,創新服務,在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糧食烘干機械化項目,著力破解“曬糧難”問題,打通糧食生產環節“最后一公里”。特別是今年,國家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呈現新變化,包括糧食烘干機在內的重點機械實行應補盡補、敞開補貼,由此,高青縣糧食烘干機械實現了零的突破,為種糧農民帶來了多重“利好”。
烘干機安在“家門口”
今年,高青縣首臺糧食烘干機順利“落戶”。9月,正是玉米收獲晾曬歸倉的時節,該縣花溝鎮耀強農業合作社投資80余萬元新建的糧食烘干加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原本42萬元的糧食烘干設備,國家補貼了10.8萬元。“這臺烘干機日烘干達200噸,也就是說,一天能烘干400多畝地的玉米,用不了兩天,全村的糧食就能全部烘干入倉。”花溝鎮周家村耀強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建德介紹。
“我種了10多畝玉米,耕、種、收還有糧食運輸都是農機‘訂單’作業,不用愁,唯獨曬糧是個大難題。在家沒有地方曬,就上公路,夜里還得看著。一到這個時候,兩個孩子就得請假回來幫忙,不下雨還好,遇上連陰天就要吃發霉的玉米。”周家村70多歲的周連光老漢告訴筆者,“現在好了,村里有了糧食烘干機,再也不用為曬糧犯難了!”
今年4月,周建德聯合6戶農民創辦了農業合作社,解決村內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員無力耕種收的困難。新上了糧食烘干機后,對五保戶、烈軍屬、孤寡老人和因病致貧的12戶農民提供免費服務,也成為精準扶貧的又一力舉。
一舉帶來多重“利好”
眾所周知,按照傳統方法晾曬糧食,不僅費時費力,還受天氣、人工、曬場等諸多條件制約,更不利于食品衛生。遇到下雨天,玉米霉變產生黃曲霉素,人畜食用后有害于肌體。
特別是在公路上曬糧,糧食質量安全很難保證,混雜大量的灰塵不說,還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更給交通和人身安全帶來極大隱患。路面上鋪著瀝青,高溫下糧食會粘上焦油等附著物,其中有一種苯致癌性很強。據有關部門檢測,在瀝青路面上翻曬過的糧食,比在普通曬場上晾曬的糧食有害物質高出12倍以上。“與傳統晾曬方式相比,烘干設備優勢相當明顯,避免了人為因素對糧食品質的影響。‘糧食不落地’,直接從田里進入糧倉,更加環保,糧食的含水量等指標能夠精確控制,有利于長期存放,防止了污染、霉爛,大大提高了糧食品質。”據高青縣農機推廣站負責人介紹,“機械烘干絲毫不會破壞糧食養分,種子出芽率也能得到保證。”
糧食機械烘干大大節約了勞動成本。談起過去“曬糧難”,周建德說:“一到收獲季節,政府為此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現在用上糧食烘干機,不但解決了路上曬糧的安全問題,糧食質量高、損失小,還減少了諸多用工成本,種糧利潤也高了一大截。”
據高青縣農機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介紹,烘干機價格偏貴,一臺大型烘干機價格在30萬元至40萬元不等,盡管國家早有補貼政策,但農民很難有實力購買。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角度來看,大型糧食烘干機會逐漸成為當地糧食種植大戶和流通大戶的新寵。糧食烘干機的推廣應用也將讓糧食機械化生產的鏈條更加完整。隨著土地流轉加快,土地向種植大戶集中,傳統的晾曬方式已不能適應農業大發展的要求,只有加快發展糧食烘干機械化,才能確保廣大農民朋友既豐產又豐收,減少對晾曬場地和天氣的依賴,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糧食烘干機_糧食烘干設備_糧食烘干塔_糧食烘干機械_糧食烘干機廠家_環球糧機網【www.rldfitne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