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傳統混凝土建筑正有被裝配式建筑逐漸替代的趨勢,而鋼結構行業借此東風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近日,工信部發布鋼鐵業“十三五”規劃——《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重點突出了“去產能、創新、綠色建筑、轉型、結構調整”等熱詞。規劃提出了鋼結構用鋼比例的導向型目標,由目前占建筑用鋼10%提高到25%以上,要求加快推動鋼結構建筑的推廣應用,力爭鋼結構用鋼量由目前的5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以上。
中國目前鋼結構主要應用在工業廠房和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城鎮化到2020年到達頂峰之前和工業化進程中,上述兩個主要領域的需求仍將保持增長趨勢。目前中國鋼結構的住宅雖受制于鋼鐵和水泥價格比提升、消費習慣和建筑設計體系制約,但亦有趨勢性向好、漸進式向好。由于我國鋼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對建筑節能的重視程度提高,我國建筑技術的政策導向逐漸由多年前的限制鋼結構使用轉變為發展、推廣鋼結構的應用,國家產業政策積極支持鋼結構行業的發展。
鋼結構建筑化解鋼鐵去產能困局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動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快速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且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建筑業轉型升級大潮的涌動中,鋼結構迎來發展的“春天”。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多個省份出臺政策要在鋼結構上下大力氣。
其中“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力爭新建公共建筑選用鋼結構建筑比例達20%以上,不斷提高城鄉住宅建設中鋼結構使用比例。作為重要的產鋼大省,山西也正積極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鋼鐵行業的去產能。近日山西省住建廳也發布《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提升建筑節能水平,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5%,綠色建筑推廣比例50%,綠色建材推廣比例40%與全國規劃水平保持一致。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綜合部副主任李擁軍近日表示,目前,中國的用鋼結構正在發生緩慢變化,希望大家能搶占鋼材應用及流通模式變革的先機。
杭蕭鋼構副總裁兼董秘陳瑞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雖然鋼結構住宅發展較快,但是改變既往的生產、生活習慣卻并非易事,目前國內真正的鋼結構住宅比例還很小,不到整個建筑業的1%。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鋼結構房屋建筑占比則為20~50%,鋼結構橋梁占比為30~40%。
但巨大的市場空白同樣為鋼結構企業的發展預留了大量上升空間,李擁軍在2016~2017年鋼鐵市場走勢專題講座上現場舉例,中國每新增1億平米鋼結構建筑,將拉動鋼鐵消費約700萬噸。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中國每年各類房屋竣工面積超過35億平方米,如每年有20%的建筑面積采用鋼結構(即鋼結構建筑房屋占比提高14個百分點),保守估算將拉動近3400萬噸的鋼材需求,有效拉動鋼鐵行業去庫存,從需求端推進著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
上海鋼聯董事長朱軍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鋼鐵去產能最終還是要靠市場。而從記者調查發現,通過需求端的提升來降低鋼鐵庫存壓力,同樣也符合去產能的內涵。
近年來,綠色建筑確實迎來了政策與需求“井噴”時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動,鋼結構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因此作為綠色建筑,特別是作為新型建筑工業化代表的鋼結構取得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