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市場晴雨表。進入11月份以來,河南光山糧食市場出現新特點:糧價小幅回升,糧源趨緊,賣方市場初現端倪。糧食經紀人直接從農戶手中收購的中晚稻谷,交易價格為:10月份大概在1.24元/斤,11月下旬開始上漲到2.27元/斤左右,平均每斤上漲0.03元左右,漲幅2.4%。糧市回暖,糧價漲升,帶來諸多變化與效應。
糧食經紀人經營微利化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任何一項規劃或政策的落地實施,客觀上都有一個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托市收購作業流程和監管手段也是如此。
與往年相比,今年各托市收儲庫點收購作業流程更加規范,監管更加縝密,政策執行更加嚴格。所有入庫倉房全部實行“兩風一振”,所有篩下物和雜質、包裝物等全部隨車過磅,糧車從進入庫院到卸糧出庫,電子眼全程監控,企望鉆收購環節中的監管“空檔”與“死角”打擦邊球獲得不正當利潤的閘門被徹底關死,從根本上杜絕了以往收購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糧食經紀人獲取利潤的惟一途徑與空間,就是靠托市價與市場價的價差,價差大,利潤高;價差小,利潤薄。如今糧食市場價與托市收購價價差縮小,利潤空間自然變小。這也預示著糧食經紀人經營糧食由前幾年的“厚利時代”步入了“微利時代”。
糧食收儲主體多元化
2013~2015年,由于托市價與市價價差大,利潤空間大,本來是糧食收 儲主體之一的部分大米加工廠,也華麗轉身,成為“準糧食經紀人”,參與原糧經營,將自己入市收購的原糧稻谷,不是存儲待加工轉化,而是轉手送到托市收儲庫點交售,獲取直接利潤。致使糧食收儲主體單一化,國有糧食企業成了惟一收儲主體。這也是前幾年售糧集中、收購排長隊突出、庫存高企、倉容緊張的一大成因。
市場沒有永恒定數,此一時彼一時也。糧市悄然生變,托市價與市場價距離拉近,價差式微,市場嗅覺靈敏的大米加工廠業主們,因勢而變,調轉船頭,轉換角色,由“賣糧戶”轉為“儲糧戶”,回歸“本業”經營,入市收購,存儲稻谷,吸納占有了糧源,成為糧食存儲主體之一,糧食收儲主體由單一轉為多元化。盡管米廠稻谷收購價較托市收購價低些,比如光山一私人大米加工廠收購價為1.31元/斤左右,但相比托市收儲庫點,米廠收購程序簡單,且不需扣雜扣水,也無需兩風一振,沒有返雜物,綜合權衡,兩者利潤差不多,既然沒有利潤優勢,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為圖方便省事,部分農戶和糧食經紀人選項自然而然就是將稻子拉到米廠賣。 糧食交易賣方市場化
糧市走勢,要么買方市場主導優勢,要么賣方市場主導優勢。兩種走勢,給種糧人、經紀人和糧食收儲企業自然傳導不同的心理預期效應和經濟行為。從2013年中晚稻托市收購在信陽轄區啟動以來,由于市場糧價低迷,托市價與市場價價差大,利潤空間大,農戶和糧食經紀人售糧踴躍,市場糧源一邊倒地集中涌向托市收儲庫點,售糧排長龍現象十分突出。高峰期時,一個收儲庫點排隊等候售糧車輛達幾十輛乃至上百輛,筆者去年就曾在一基層收儲庫點看到,排隊等候車輛達90多輛,有七八里路長,許多糧車需等候好幾天才輪到驗質入庫。賣糧難現象可見一斑。很明顯,這一時期,賣方市場主導交易,自然也讓種糧人和糧食經紀人體驗“賣難”之滋味。
今年10月至11月上旬,是托市收購啟動初始階段。這一階段,市場糧價比較平穩,糧源比較充足,售糧車輛較多,大的收購庫點,一天還有幾十輛售糧車。到11月下旬,伴隨著市場糧價的逐步上升,售糧車輛逐漸減少,可謂門前冷落鞍馬稀,到11月底乃至出現斷流狀態,收購庫點收購進度緩慢。比如河南光山國家糧食儲備庫今年一新建倉房,倉容量也就5000噸左右,從11月初開始收購,兩個倉口兩套設備同時作業,直到12月7日才算收滿,較往年收購時間幾乎拉長了一半。賣方市場初現端倪,惜售心理和賣跌不賣漲的預期心理,自然也讓收儲企業與糧食經紀人體驗到了“買糧難”滋味。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rldfitne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