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民特別糟心,面對著農業體系各項變動,讓我們變得很迷茫,明年種什么?怎么能賺錢?還有沒有補貼?都是壓在我們心頭的三座大山,讓我們喘不過氣。
今天就來跟大家解讀下國家是如何規劃的,跟緊形式,才不會掉隊!
補貼變“綠色”了。
最近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的意見》,下一步農業補貼制度調整的方向是要引導生產經營者采取自然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就是通過補貼制度的轉型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
這里的關鍵詞是綠色,然而這個綠色有兩個含義,第一是補貼的方式變綠了,以往沒有針對性,種和不種一個樣,種多種少一個樣,這樣難免不公平,所以現在取消臨儲,實行玉米生產者補貼(雖然基層落實咱農民有很多埋怨)。第二就是讓環境變綠,之前的大量掠奪性種植讓我們的土地不堪重負,現在提倡化肥零增長,用科學方法種田。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方向,補貼真的變了。
補貼重點傾向這些主體。
下一步在補貼的增量部分,要更多的投向家庭農場、合作社,更多的投向糧食生產功能區,或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還有特色優質產品,特色產品的優勢區,讓產能進一步向新興主體集中,向優勢產區集中。
這也是補貼變革的一部分,一改以往普惠制,制定真正的針對性補貼,不再是大鍋飯,一鍋出,讓干的多的人能得到更多實惠。
明年種啥?
由農業部編制的該規劃提出,未來五年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 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即保口糧、保谷物。“三穩”即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平。
規劃提出重點發展水稻和小麥生產,優化玉米結構,到2020年,玉米面積穩定在5億畝左右,重點調減北方“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5000多萬畝。
玉米種植面積在減少,大豆、小雜糧、飼料種植面積在上升,這是推進結構性變動已經明確了方向的。
怎么才能多賺錢?
現在咱農民想依靠種地增收就是兩個途徑。
提品質。
農業部長也提到過,咱們現在種植的都是大路貨,沒啥特色,所以才會出現低質低價的局面,所以17年就要在如何提高品質,打造差異化多下功夫。
降成本。
這個降成本不是指咱化肥能不用不就省點,農藥也不噴了,大家也都知道,現在的土地都饞了,不下肥是真不給你打糧食,所以降成本是要通過利用農機降低人工成本,通過聯合采購壓低投入成本等等方式。
今年也許是最壞的一年,那么也許未來每一年都比今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