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糧食的逐年增產,政策性糧食收購量逐漸增多,糧食收儲壓力連年增大,單純依靠敞開收購、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現行糧食收儲政策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真正做到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切實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維護和保障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真正發揮各類收購主體的實際作用,成為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分析政策與收儲方式不適應市場
當前,糧食市場出現新挑戰,糧食收儲出現新困境,糧食生產出現新矛盾。單看糧食收儲方面,在政策性收購量增加的同時,糧食產量也在逐年增長。以江蘇省連云港市為例,2016年全市小麥總產量140萬噸,稻子總產量186余萬噸,全市地方國有庫容僅110萬噸,民營庫容90萬噸。
由于市場價格低迷,去庫存導致糧庫收益受損,受利益驅動,糧食輪換幅度減小,現有騰出庫容遠遠滿足不了農民售糧的需要。
盡管這幾年國家投入巨資新建擴建了一批糧庫,修繕了一批危倉老庫,但是當城鄉居民的口糧都交給國有糧庫儲存時,倉容缺口依然存在。
雖然民營庫容也有一定的庫容量,但 大多數縣以下糧食企業倉儲設備差、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自有資金少,呈“小、散、弱”的格局,遠遠達不到政策性糧食的收購規模和質量保證。此外,不少企業既有公開、顯性和歷史形成的負債,也有隱含、隱性和新出現的債務,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實際上“包盈不包虧”,多數在經營中享有政策性優惠,形成了既得利益,有“守攤子、等政策、靠支持”的觀念,更傾向于吃政策飯。同時,現有倉儲還存在布局分散、設施落后、設備閑置等問題。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糧食收購政策與市場現狀不相適應。隨著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價格信號在逐步引導供求平衡。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已經與政策實施的初衷漸行漸遠,糧食收購市場并沒有完全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反而形成了一個政府調控下的糧食收儲體制。“最低價”收購成為“最高價”收購,市場經營困難、多元主體入市不積極,大量糧食進了國庫,導致產銷脫節,收儲企業經營模式單一,從而影響農業產業健康運行。
由于糧食連年豐收、托市價格持續單邊上揚、國有庫存高企,大量國家財政補貼進入了收購企業和儲備環節,導致農民直接受益不多。國家期待用托底收購保障農民利益,但市場卻不盡如人意,“老糧”出庫、“新糧”入庫都有一定難度。
糧食收儲方式與市場調節不相 融合。近年來,由于很多國有糧庫沒有資金積累,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糧食購銷經營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質量風險、價格風險、資金風險逐步增大,稍有不慎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隨著糧食收儲體制機制的不斷變革,那些依靠收購政策性糧食維持經營的糧食收儲企業勢必遭到沖擊,原有的“收原糧、管原糧、賣原糧”經營模式勢必難以為繼。地方儲備糧輪出銷售時,由于沒有政策支撐,仍按市場價格銷售,造成地方儲備糧輪換常常陷入“高價進、低價出”的困境,2016年連云港市稻谷輪換價差達到300元~400元/噸,這些差價都要靠承儲糧庫承擔,企業虧損嚴重、壓力大。
對策改機制轉方式變模式
首先,探索改革收儲制度。
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改進和完善糧食宏觀調控方式,實行價補分離。
改進收購級別價格制度,盡量做到分品種優質優價收購,激發農民推廣高產、優質無污染糧食。對現行糧 食補貼制度進行改革,現行托市區域內的種糧農田按當年實際種植面積給予補貼,托市區域內不宜種糧的農田要剔除。對農民收入補貼標準應當按品種一年一定,每年的標準要充分考慮市場的平均價格。補貼標準還應當考慮到糧食生產總量的需要,適當調高或調低補貼標準。
構建種糧大戶專項補貼機制,按照“誰種糧、誰受益”原則,將政府的種糧補貼補到糧食生產上,同時設立種糧大戶專項補貼資金,鼓勵多種糧、種好糧。把現行的量價齊調改為邊際量調控,完善現行的最低收購價制度,如果市場價格在預期水平之上就不啟動托市收購。要按市場方式進行運作,使托市收購政策成為調節市場供求、穩定市場秩序的調節工具。
加強地方儲備糧管理,完善地方儲備糧監管制度,探索建立地方儲備糧輪換的有效機制,正確把握輪換時機、數量和節奏,充分發揮儲備糧“蓄水池”作用。
其次,轉變傳統收儲方式。
優化基層糧食庫點布局,改善倉儲設施,延伸收購區間,統籌設立糧食收購網點。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重新定位,組織人員到田間地頭收購,最大限度降低農民售糧成 本,減少中間環節。對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售糧主體進行預約,開展訂單收購、代收代儲、代加工等個性化服務,走“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糧食產業化之路,構建渠道穩定、運行規范、方便農民的新型糧食收購網絡體系。
建立糧食經紀人管理組織,依法依規發揮其中介作用,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加工企業、飼料企業等多元主體進入糧食儲備市場參與糧食收購。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倉儲設施建設,完善糧食經營者庫存制度,獎補結合,鼓勵企業多購多存。
最后,改變倉儲發展模式。
樹立“農商聯手、合作雙贏”經營思想,與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建立平等信任的合作關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合經營體。以“互聯網+糧食”為載體,對糧庫進行智能化升級,開展電子訂單交易、網絡化電子商務等現代糧食市場營銷模式,融合糧食收儲加工、物流配送、融資服務、營銷網絡、市場客戶等糧食流通資源,統一競價成交、資金結算和實物交收。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糧食收割、運輸、收購、烘干結算等一條龍服務,以“訂單農業”形成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民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促進糧食規模經營,實現糧食資源的合理利用。
糧機_糧食機械_糧油機械_糧食輸送機_糧食鋼板倉_糧食烘干機_環球糧機網【www.rldfitness.cn】